张陕峰
国企的本质还是以追寻利润和实现效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离开效益的前提讲改革、说发展、谈规模、论贡献,无疑自欺欺人。作为经济组织,国企只有紧紧围绕经济效益,在规模发展、稳定和谐的基础上,有所为、有所不为,最终有所作为,才能展示国企的活力和魅力。
纵观行业,有的施工单位深陷“做大”魔咒,完成产值愈多,亏损愈重,甚至陷入无序扩张。虽然,做大规模是企业发展中的必由之路,只有保持适当的规模,才能达到做强。但管理者须“三省吾身”,因为质与量、规模与效益常常发生背离,难以达到平衡,容易淡忘了扩大规模的弊病,忽略发展企业的目的,反而在产值的数字膨胀中沾沾自喜,以国企承担社会责任的话语自我麻醉。
当下社会,对国企的批评甚嚣尘上,其本质并不是针对其本身,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同样也有相当规模和数量的国企。在国内,这些激烈批判集中表现在“绝对掌控资源或市场”和“效率低下、发展堪忧”方面,即俗话讲的“店大欺客”和“赔本赚吆喝”。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国企利润率较低,建筑企业尤甚。很多企业忙活一年,利润率退缩到千分之几,说起来令人汗颜。有的项目毛利率不错,但管理冗长、层层消解,走不到“纯利润”已然消失殆尽。
是“又快又好”还是“又好又快”?是“做大做强”还是“做强做大”?说来不过是颠倒顺序,其实却是思想管理的巨变,乃至战略方向的调整。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时代最强音,对企业同样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
走国际化战略,参与全球竞争,其本质就是在更宽广更宏大的市场中“逐利”。只有增强盈利能力,企业才能发挥低成本的优势;只有实力强大,才能更好地实施差异化竞争、提供增值服务。说一千道一万,还是“经济效益”最有说服力,最能展示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