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中铁建工集团钢结构公司加工厂,迎面而来的“发展、创新”四字厂训格外引人注目。在这个组建不到5年的公司里,到处都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充满朝气和活力是企业给人最深的印象。在青年人的培养上,中铁建工钢结构公司通过实施“学习提素”、“青年成才”、“青春文化”的“三轮驱动”工程,汇聚出强大的发展正能量。
学习推动青年提素
2013年12月13日下午,钢结构公司加工厂会议室座无虚席,BIM技术推广应用”技术讲座正在进行,其间还穿插着提问和讨论环节,现场气氛热烈。
据公司党委副书记张建伟介绍:“为了搭建青年人学习交流的平台,公司开办了‘青年大讲堂’。大讲堂不论学历和职务,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走上讲堂,与员工分享工作心得,传授工作经验。”大讲堂还定期聘请业界专家为员工授课,青年员工不出厂门,就能学到很多新技术和新知识。
讲堂开办一年多来,得到了青年员工的积极参与。周金是该公司加工厂的技术员,每周他都会动员身边的工友参加大讲堂。“工作以后,很少能抽出时间进行专题学习。大讲堂给青年人搭建了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很多技术问题可以现场解决。”作为加工厂设备部负责人,他也曾登上大讲堂,为新入职员工讲解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修保养,在讲授的同时,也巩固了自身的业务知识。
在学习平台的搭建上,该公司在传统的“导师带徒”基础上,勇于创新,实行了独具特色的“师徒互带”,即老员工作为导师,为新员工传授现场管理经验,新员工则教老员工学习网络及办公软件应用,彼此签订导师带徒协议。实践证明,互教互学这一招,增进了师徒的感情,调动了彼此的积极性,达到了教学相长、师徒共进的目的和效果。
创新催化青年成才
如何加快青年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优势,这是摆在公司领导面前的重要课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公司领导以“创新”为抓手,把“创新型人才”培养写进公司的发展战略,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
在加工厂科研楼会议室外,悬挂着“青年创新工作室”牌匾。据了解,这里是青年人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场所。每半个月,这里都会有一场技术创新的“头脑风暴”,青年员工采取自愿的方式进行参与,公司总工程师则作为顾问为青年员工解疑释惑。
据该公司副总经理袁振兴介绍:“‘青年创新工作室’是公司青年人才创新培养的一次探索,工作室主要以项目课题研究与技术推广为载体,培养创新型和实用性人才,加快青年员工的成长。”据了解,“青年工作室”成立半年多来,已有43名员工自愿报名参加,部分项目部还组建了“创新工作小组”,工作室(组)围绕降本增效、技术革新、安全生产等主题,开展了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管理创新、学习交流等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邵云肖是加工厂设备部的负责人,毕业刚3年即成长为部门的负责人的他,说这都是参加“青年创新工作室”的收获。在青年创新工作室,邵云肖在技术员张凤瑞的帮助和指导下,顺利完成了三维数控钻床集水系统、钢构件横向倒运轨道车等多个技术革新课题,部分成果已经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为公司加工厂节约成本近80万元,他本人也获得了多个技术革新成果奖。
文化润泽青年心田
在加工厂的宣传橱窗里,“钢构先锋”人物评选公示栏前,总是人气最旺、关注最多的。什么样的人物才算是先锋人物,评选的标准如何,这些都是大家议论的热门话题。
为进一步激发青年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2013年8月起,钢结构公司启动了“钢构先锋”月度人物评选活动。活动采取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以各施工项目和加工厂为单位,经过投票推选、分管领导测评、评委会终评这3个环节,每月产生10名优秀员工,每人奖励1000元。
据该公司党委书记祁宝忠介绍:“月度明星人物评选活动是‘先锋’文化根植青年的一次探索,目的在于打造具有一流职业素养、一流业务技能、一流工作作风、一流岗位业绩的作业团队。”
针对青年员工人数占比较高的实际情况,公司党工团组织立足职能定位,充分发挥作用。公司党委创办了《中铁钢构报》,一份企业内刊成为青年员工了解公司动态的窗口,内刊中的多个栏目关注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同时运用微博、微信等多媒体,为员工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公司工会组织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经常组织开展篮球赛、羽毛球赛和文艺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共青团组织经常组织开展青年联谊、青年颂演大赛等活动,激发了青年员工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起了青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