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4年的第一天。今天,也是我们第534次相会。
见字如面。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当新年第一期(总第534期)泛着油墨清香的报纸传递到你们手上的时候,2014年温暖的阳光早已轻柔地照耀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此时此刻,感慨万千,心中有千言万语想对老朋友们诉说,一时却又“无语凝咽”。我们唯有深深地鞠躬,向大家道上诚挚的谢意:感谢有您,不离不弃,一路同行!
逝者如斯。回首已成为历史的2013年,这一载光阴在中国中铁的悠悠历史中,注定要成为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在2013年,作为股份公司“推进两大转变、实现二次创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宏伟蓝图上的“信息总汇”和“资讯平台”,《中国中铁》报始终牢记着自己的责任与使命,闻时代潮音而行,伴市场风云而动,与28万员工风雨同舟,不断凝聚发展正能量,用手中的笔墨和镜头,以全媒体的视角,忠实地书写了企业改革发展的绚丽画卷,热情讴歌了干部员工的拼搏奉献,充分表达员工群众的心声和意愿,全面记录了企业气势恢宏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在重大新闻策划、言论评述、版面创新、传播手段升级、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努力,做到了重大政治报道及时准确、重大活动报道有声有色、典型报道生动鲜活、深度报道得到加强、系列报道形式多样、不同时期报道重点突出,为企业内聚合力、外树形象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我们努力创新报纸新闻传播形式,拓宽新闻发布渠道,在现有纸媒、网媒(数字报)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中国中铁》报微信号,使中国中铁的许多重要资讯能及时发送到微信公众平台,提高了新闻时效性,扩大了新闻受众面,增强了中国中铁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公司党委、行政及各级宣传部门领导关怀与扶助,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更离不开广大读者的鼓励与厚爱。
一切为读者着想,真诚为企业服务。这是《中国中铁》报一以贯之的办报宗旨,也是本报全体采编人员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一条条政策解读、一次次经验推广、一个个成果展示、一组组资讯荟萃……我们期望通过点点滴滴的浸润,日积月累的濡染,为企业和谐发展多提供一些正能量,为领导决策多添一份参谋,为生产经营多加一些动力,为读者生活多存一份智慧,为员工的幸福安康尽献绵薄之力。尽管还有缺憾,有不足,但我们会锲而不舍,会一直努力。
年年岁岁“报”不同,岁岁年年“心”不变。不管报纸内容如何变化,永远不变的是我们执著于提高办报质量的“心”,回报于读者关爱的“情”。在新的一年里,《中国中铁》报将继续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以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以“打造中国中铁一流资讯平台”为目标,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努力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有新作为,在提升品位贴近读者上有新举措,在开拓创新内涵发展上有新进步,为实现28万名员工的“中国中铁梦”做出新贡献。
2014年,我们将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着力提升办报质量。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贯彻“走转改”要求,精心探索新闻创新形式,努力做到语言鲜活生动、标题鲜明抢眼、篇幅简短精练、版式清新活泼,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努力培育名编辑、名记者、名通讯员,打造名牌栏目、名牌版面,不断提升报纸的美誉度和公信力。
2014年,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践行为民务实。始终将视角对准基层、对准群众,把更多的版面留给基层、留给员工;更加关注民生,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为群众排忧解难,积极主动做好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加强政策解读,回答群众关切的问题,努力解疑释惑,使新闻报道更多地体现出人文关怀;积极宣传推广基层工作实践中创造的鲜活经验和有效做法,充分发挥基层典型经验、先进模范典型事迹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2014年,我们将更加积极地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敏锐捕捉传媒业发展的新态势,继续充分利用网络、QQ、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及未来可能产生的各种现代传播手段,打造沟通互动平台,不断放大新闻传播效应,推动传统报业的转型升级,更好地满足读者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和新闻信息需求。
路漫漫其修远兮。“打造中国中铁一流资讯平台”是报社全体采编人员一以贯之的梦想。有人曾说过:梦想是种子,能够在现实的土地上创造繁华;梦想是翅膀,能够推动国家向着更美丽的明天起航。倾听每个心愿,拥抱每个梦想,永远对新的一天、新的一年满怀期许,这就是“沛然莫之能御”的正能量。实干托起中国梦、中铁梦、“中国中铁一流资讯平台”梦。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新的一年里,让我们继续心怀梦想,携手同行,一起凝聚正能量,发出好声音,开启新征程,迈向新境界!
《中国中铁》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