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01日
难解书缘
□ 夏宁梓 中铁五局六公司
文章字数:1,668
  开始热爱读书,还是在我刚上中学不久的时候。
  那是一个普通的傍晚,随着日光的消逝,天边的云层开始黯淡起来,彼时的我匆匆返校取回我落下的作业,离开之际我恰回头一望,这座暮色中不复喧哗的钢铁塔堡,静寂无声地伫立在原地,此时的它也不像记忆中所熟悉的校园,变得陌生起来。
  目光所及之处,唯有图书馆还在默默运行着,所发出的明亮的灯火,如炬火一般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映着这片昏昏暗暗的天空,同时也照到了我。那个瞬间,我仿佛在宇宙天地间感到了“神秘的注视”,一种颤栗的情感席卷了我的内心,甚至于不知该如何去描述我的所感受到的情感,我当即飞奔朝向图书馆而去。
  当我推开大门,先嗅到的是浓淡不一的油印味儿,现在我知道那是书页所散发出的、丝丝缕缕的墨香,可当时只觉新奇,深深一呼吸好像肺腑中都平添了几分书香墨韵。随后抬眼望去,只见四壁书橱架上,层层叠叠摆满了形形色色的书籍,每本书在我眼中都熠熠生辉。满屋子皆是书!各种全套精装的文集,有厚实的硬面锁线订,有简单的胶装或者骑马订,有的甚至“奢侈”到在书封上压烫花纹,它们被规矩地排成整齐的行列,就像梯田里的滚滚麦浪,又如深浅不一的幽幽水潭,令人疑心是否自己误入了一个圣人的领地,这个充满智慧的房间,又是谁的精神花园。
  我被其中魅力牢牢吸引住了,书页中迸发的光辉,照亮了我漫漫人生之路。
  2008年的湖南,一入冬,天气是出奇的冷,一觉醒来到处都可以看到晶莹剔透的冰凌,形似犬牙,悬挂在屋檐下颤颤微微的样子,室内的窗户封得死死的,一丝冷气都不放过,往窗外望去基本上是雾蒙蒙的,不辨形状。那时候不像现在家家都有暖气,一般一家人也就烧上一盆炭火取暖,每日清晨,外婆就会从烧好的火盆中,用铁钳捡些许通红的炭星子,再加上两块灰黑色的炭,一齐放进一个小的手提炭火盆里,底下铺着厚厚的灰,上面也覆着略薄一层的灰,最后用一片还算是透气的布严严实实地盖住,就这样每天提着它上学,多亏了这个其貌不扬的小炭盆,让我在呵气成雾的图书馆都不太会感觉过于寒冷。
  我至今仍记得,图书馆进门左手旁靠窗的一隅,被我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在这我一待就是足足一整天。
  这是位于窗户和联排书柜之间的、狭长逼仄的一小方天地,极为勉强地摆下了一张书桌,旁边过道只能容许一人侧着身子走过,一点也没有多余的空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角落,我得以静下心来读书,独坐窗前,思想高度集中,不受外物打扰。当读到“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我被诗中“即便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也不放弃任何希望的精神所深深地打动了,当读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时,我不能不为其中的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豪迈而拍案惊叹……我就与书一同蜷缩在这样一个角落里,手不释卷,如醉如痴。
  就这样日复一日,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在一页页翻阅中,我也逐渐褪去少年稚气,长成青年的模样。后来搬家之后,我也终于也拥有了一件属于自己的小书房,一个不大的房间,中央摆着一桌一椅用于读书,剩下的空间几乎摆满了书,书桌旁还放置着几本手写册子,记录着自己偶然发现的一鳞半爪,或者随手写下的零星灵感还有一些略为稚嫩的涂鸦,每新的一年都会比之去年增添不少。平日里,我习惯于打开台灯,拉上窗帘,投入到书中的世界,我仿佛走进书中穷尽幻想的荒莽森林,站在人类文明史上瑰丽的建筑前,伸手触摸到叶芝笔下柯尔庄园的野天鹅,抬头看到暴雨来临前夕湿灰灰的云,遇到费解之处免不了抓耳挠腮,内心苦闷却不得其门而入,遇到顺心之处学有余力,一本好书足以窥见万物风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如此在书海中尽情逍遥。
  直到现在,我参加工作以后,欣喜地发现单位上也有职工书屋,于是每日读书的习惯得以延续。无论多少次我走进书屋,每当翻开一本新书,手指触碰到书页时,我都会回忆起初次踏入图书馆时庄严、高雅的颤栗之感。漫漫二十几年,走过很多的路,也读过很多的书,其中有些书的内容都已经记不清了,但是那种沉浸其中的愉悦之情,那种手捧书本时心底油然而生的热爱,我永远也无法忘怀!我很怀念人生之路上读过的书,哪怕再过几十年,纵使垂垂老矣,当我回首仰望,也能继续徜徉于无垠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