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公里的管段任务、33公里的奔走路途、400公里的来回穿梭、22万公里的测量里程,这是中铁五局花久公路指挥部工程部副部长兼测量队长杨文贵交出的答卷。
从选择测量作为职业起,他就选定了用青春测定人生弧度,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责任筑牢工程质量的第一道防线,把汗水洒向项目攻坚的最前沿。
风雪兼程量天路
35岁的他,皮肤黝黑,与同龄人相比,显得有点老,走起路来却是脚下生风,总感觉像追赶着什么。周围的同事和朋友们评价他是一个做任何事都要坚持到底的人。也正是因为坚持,他总是出现在条件最艰苦的项目。
精湛的技艺和扎实的工作作风让公司领导在2013年对他委以重任——任花久公路指挥部工程部副部长兼测量队长,负责花久公路3个项目的控制测量。花久公路地处青藏高原“三江源头”,是一条高海拔的公路。中铁五局承建了3个标段的施工任务,管段全长18公里,包含3个特长隧道、6座桥梁和12公里路基。
工程沿线跨越多个深谷和雪山。有时,杨文贵和队员为了找到一个桩点要花上几个小时,渴了,喝一口山泉水,饿了,就把方便面揉碎了凑合吃。一年四季,他们全副武装,身穿棉袄,脚穿胶鞋,行走在悬崖峭壁之间,在忍受着强烈高原反应的同时,身上还要背着十几公斤重的测量器械,爬山时需要手脚并用。这种情形下,杨文贵永远都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
项目部各工点相继开工后,测量任务加重,而测量人员少。他经常带领队员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到野外工作,口罩上结满了冰,眼睛被寒气糊住了,擦干后继续干,高边坡需要爬上去观测,每次他也是冲在第一个。有车时坐车,一坐就要三四个小时,没车时,就扛着仪器翻山越岭,走十几里山路到工地。夜深人静,当同事们都已进入梦乡,他依旧在挑灯夜战,复核整理当天的数据,再提前准备第二天的任务。
每天的工作就是负重前行,过雪山、爬桥墩、钻隧道,风刮日晒的同时,还有很大安全风险。在雪域高原坚守,磨炼的就是一个人的意志,考验的就是一个人的胆大与心细。
精益求精零误差
测量,在施工中就好比汽车的方向盘。方向盘指向对,工程才不会出偏差。在隧道施工中,隧道在哪儿开挖,走向如何把握,双向开挖的隧道能否实现“无缝对接”,都必须靠精准的测量数据说话。
精心观测,追求测量零误差。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的特长隧道施工难点在于制定怎样的测量方案、怎样布设导线控制点来保证隧道贯通的精准度。“今年9月13日,全线海拔最高的特长隧道‘雪山一号’双线顺利贯通,两开挖面之间距离4500米,但我们做到了贯通误差仅17毫米。”谈起此事,项目部管理人员邓耀武的喜悦与自豪溢于言表,“我们兑现了‘确保误差不超过30毫米’的承诺,并且远远小于规范允许误差50毫米的要求。”
如此佳绩,来自于全体参战将士不懈的努力,当然更少不了杨文贵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测量要的就是精益求精!”这是他的口头禅。他每次测量都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绝不会有丝毫的马虎。现场实地测量完后,他还要对成千上万个数据计算复核,不厌其烦地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去核对、一条公式一条公式地去计算,每项必定复核两遍以上。
勤奋钻研攀高峰
一名员工,不论处在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学习的脚步都不能停歇,要把工作视为学习的殿堂。只有热爱工作,你才可以在其中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那也是最有用的、最适合你职业的内容。
杨文贵在公司算得上是测量方面的专家,全站仪、水准仪、隧道断面仪诸般武器样样精通,然而他仍没有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测绘综合能力》《测绘案例分析》,各种测量仪器的说明书都是他最好的伙伴。当别人工作累了放松时,他依旧在学习钻研测量理论知识。他每天坚持花上一小时以上时间来学习,先后自学了测量方面数十本专业书籍,每次搬家,其他东西都可以丢,但测量书籍却一直带在身边。
作为测量队长,他工作上处处想在前面,走在前面。他看到项目部的测量人员操作不熟练,就将岗前培训与现场实践相结合,采取一带二、老带新的方式,让工程技术部每个人都有学习、锻炼的机会。每每被问及给年轻技术员培训的事,杨文贵都会说:“虽然他们在学校学了很多系统全面的知识,但是实际操作经验比较欠缺,尤其是在这种高原地形气候复杂条件下操作。我虽然读书少,懂得也不多,但可以把现场实际需要知识传递给他们。”他是如此说的,也在一直坚持这么做。
严寒酷暑何所惧,无怨无悔测山水。任凭天高路远、风云莫测,杨文贵带领他的团队一如既往地与仪器、脚架为伴,奔走在建设的各条线路上。一天天,一年年,一个点、一个点地测量、定位,在纵横交织的经纬天地,他用无悔的青春践行铿锵的誓言! 谭武军 谢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