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3日
工地以餐为聚
□ 许尧 中铁四局
文章字数:1,121
  最后一次在工地上参加聚餐,是前年的事了。
  那时我们在芜湖,项目一直大干,周围共事的兄弟谁也没提过回家休假的话。我突然接到了调走的通知,那天工地一工区的打桩机照旧机器轰鸣,直到日头西沉,声音才渐渐歇了。综合办的刘军和食堂大厨老韦在院子空地上支起烤架,炭火噼啪地响着,火星子往上窜,消失在苍茫的暮色里。
  老韦去镇上订了些烧饼,模样是不规则的椭圆,两侧的芝麻撒得没那么均匀,边缘还有些烤糊了。刘军拿起一个,掰开了,笑着说:“现在还能吃到这种老式炉子烤出来的烧饼,不过这饼扯得,比咱们打的钢筋还结实。”大家都笑了。那烧饼味道咸咸的苦苦的,口感粗粗的脆脆的,但在微凉的晚风里,这咸苦竟成了实在的慰藉。
  烤架上的羊肉串滴着油,落在炭火上,“刺啦”一声,腾起一阵带着焦香的烟。工程部技术主管陈二程眯着眼,小心地翻动着肉串,像平日校准他的仪器。火光映着一张张黝黑的脸,那些被风沙刻出的皱纹,在明明暗暗的光里,显得柔和了许多。我们不知怎么的,这时候话突然少了许多,有一句没一句的,只是静静地围着,看火星升腾,融入头顶那片越来越深的蓝。
  不知谁先哼起了歌,不成调,很快便停了。但那份想要表达什么的冲动,却留在了空气里。安质部主管李奕学是个平素腼腆可爱的年轻人,他忽然举起手里的茶缸,说:“我以饮料代酒……”话没说完,大家都举起了杯子,塑料的、搪瓷的、玻璃的……碰在一起,声音杂杂沓沓,算不得清脆,却有种笨拙的热闹。
  我抬起头,月亮很配合地躲开了云层,它已升得老高。深秋的月有着漂亮的月牙,清辉洒下来,驻地外梁场整齐摆放的预制梁都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银边。那光不算很亮,却足以照亮我们这一小方天地,照亮每一张沾染着尘土却又无比生动的脸。那时候觉得,这月亮是专为我们亮的,专为照看这些不能归家的人。
  如今,那条高架早已通车。项目部撤了,驻地的活动板房和梁场的吊机都拆掉了,显得空荡荡的,只留下些地基的模糊印子。老韦退休回了阜阳;刘军去了金华的项目,他说那里的火腿月饼很好吃;陈二程去了绍兴,继续建新的高架;李奕学在项目收尾时辞职回了苏州,听说谈了对象……大家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种子,落进了不同的泥土里。
  今夜我又看见月亮,还是那样清朗朗地挂着,和工地上那晚的一般无二。它静静地照着高楼,照着街巷,照着此刻我独坐的窗台,也一定同样照着散落在天南地北的他们。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当年一起在月下吃烧烤的人,却再也聚不齐了。
  我忽然想起韦应物的句子来:“宁知故园月,今夕在西楼。”他说的“故园”,是出生成长的家园。而我们这些筑路的人,项目在哪里,那个临时的、简陋的驻地,便成了那段岁月里的“故园”了。那里的月亮,也因此带着钢筋、水泥、旷野微风的混合气息,成了只属于我们这样一群人无法复制的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