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3日
铁柜档案
□ 向夏瑶 中铁五局二公司
文章字数:1,463
  项目部综合办公室的档案柜,是铁皮做的,银灰色,一排排立在墙角,如沉默的卫兵。其中一柜,专门存放党建资料。我掌管钥匙,于是便与这铁柜生了缘,与其中的纸张作了伴。
  初接手时,只道是寻常事务,不过归档、整理、查阅罢了。那铁柜开启时,总发出一声沉闷的“哐当”,似一个老人清了清喉咙,准备诉说经年旧事。内里排列的,是各色档案盒,红得正些的,是近年的,边角略泛黄而脆硬的,则记载着过往的项目岁月。每一盒皆贴着白纸黑字的标签,一笔一划,工整庄重,记着年月与事项。
  我于是日日与这些纸张打交道。指端所触,有光洁的新纸,亦不乏粗糙的旧页。那旧纸边缘常微微卷起,摩挲间,竟有沙沙之音,仿佛岁月在其上行走的脚步声。墨迹亦各不相同,有新打印的宋体字,清晰冷峻,亦有手写的笔迹,蓝黑墨水,间或透着用力书写时笔尖留下的微凹。我有时不免遐想,是何人,在何种光景下,写下这一笔一划?或许是某个深夜,工地机械声渐息,那人借着台灯的光,将一日所思凝于笔端。
  整理之务,看似枯燥,实则内里有大学问。年月不可错乱,事项必要分明。我起初不免手忙脚乱,将某次学习会的记录误入另一年的档案盒里,待发觉时,已是数日后。自那以后,便学会了慢下来,如同对待一件细致的工艺。先要按时间排列,再按内容分类,最后贴上标签,放入所属的格子。这一过程,竟有几分像农人播种,须按节令,分畦列亩,不容紊乱。
  党建资料中,最多的是学习材料与会议记录。那些文字,初读时只觉都是大道理,字字句句皆关乎理想与信念。然日久天长,在寂静的办公室里,当斜阳透过窗棂,恰好落在一页报告上时,我竟从那些墨字间读出了别样的东西。某次整理去年的学习笔记,发现在“安全生产”这一栏旁,有着密密麻麻的批注:“脚手架安全网已全面检查”“防汛预案演练周三开展”。铅笔所写,工整而认真。可以想见,那位同志是如何在灯下研读,有所思,有所得,便郑重记下。那些文字虽只隔了一年光阴,却已透着实践的温度。
  最令我动容的,是偶尔发现的几张现场照片。一群人头戴安全帽,或在工地临时板房内围坐学习,或在施工现场讨论技术方案。他们的工装沾着尘土,面容却焕发着光彩,那是一种将理想浇筑进混凝土的笃定。我将这些照片小心地夹入透明袋中,生怕时光继续侵蚀这些珍贵的瞬间。它们让我明白,党建工作不只是文字与理论,更是一群真实的人,在用真实的生命去实践自己的信仰。
  管理这些资料久了,我发现自己身上也发生了变化。先前只觉得是一份工作,按时上下班,完成任务即可。而今,每当打开铁柜,取出那些文件,便觉接手了一份沉重的托付。这些纸张,记录的不是别的,正是我们这个项目建设过程中,一群建设者如何将理想信念化作具体行动的实践历程。我之所为,虽只是整理与保管,却仿佛也成了这漫长建设旅程中的一个小小驿站看守人。
  某日黄昏,我加班整理一批新的材料。办公室只剩我一人,夕阳的余晖将窗影拉得很长。我正在归纳一叠学习心得,忽然间感觉那些文字不再陌生,反而亲切起来。它们来自不同的人,不同的岗位,却表达着相似的决心与感悟。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这项工作的意义——我并非是在管理死板的资料,而是在守护一团火种。这火,由无数建设者点燃,在一代代工程人手中传递,而我的职责,便是确保这火种不灭,完好地交到后来者的手中。
  夜色渐浓,我锁上铁柜,那一声“哐当”在寂静中格外响亮。步出办公楼,但见远处工地灯火通明,如星斗洒落人间。我想,每一盏灯下,或许都有人如我一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着看似平凡却不可或缺的工作。正如那些档案柜中的资料,单看一页纸、一份文件,或许微不足道,但汇聚起来,便是照亮前路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