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工地的钢筋架还浸在晨雾里,老巩的胶鞋已经踩在了露水打湿的水泥地上。这个身高不到一米七的东北汉子扯开嗓子喊了声“上工喽”,浑厚的嗓音穿透薄雾,给沉睡的工地注入了第一缕生气。在高大的施工机械旁,他的身影不算起眼,可每个工人都知道,这道身影里藏着让整个工地安心的力量。
老巩在这行干了二十多年,从工班长一步步走到施工队长的岗位,脸上的皱纹里嵌着水泥灰,裸露的胳膊黝黑得发亮,袖口往上卷两寸,就能看到截然不同的白皙肤色——这分明是两幅“面孔”,全因二十年来在工地的风吹日晒。毒辣的日头把暴露在外的皮肤烤成了深褐色,被工装长久遮盖的地方却还保留着原本的肤色,这鲜明的反差,是他常年扎根工地最直观的勋章。工人们常打趣说:“巩队这肤色,是太阳给盖的劳模章。”二十多年的工地生涯,让他对每个施工环节都了如指掌,哪个角落可能藏着隐患,哪个工序容易出纰漏,他心里都有数。
作为把控施工进度与质量的“现场指挥官”,老巩的坦率在工地上是出了名的。去年夏天浇筑混凝土时,新来的振捣工没按规程操作,老巩当场就发了火,“你糊弄的不是钢筋水泥,是将来住在这里的老百姓!”他扯着嗓子训人,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砸在滚烫的模板上瞬间蒸发。可转天中午,老巩再路过那个年轻工人身边,却把自己的水塞给他:“干活得讲规矩,干累了就歇会儿,天热别中暑了。”
工地上的人都知道,老巩的“大大咧咧”藏着细致。平时看着他大大咧咧地在工地穿梭,可谁的脚手架卡扣松了,谁的安全帽帽带没系紧,他扫一眼就准能发现。项目新来的见习生小朱总在午休时啃干面包,说食堂饭点人多懒得排队。老巩撞见了骂他“年轻人别总凑合”,转头就跟食堂大厨交代多留份热乎饭菜,嘴上说是“怕有人加班赶不上饭点”,却总在小朱路过时喊他“快去吃饭,再不吃凉了”。他记不住自己的生日,却能准确说出每个工人的技能特长,谁擅长砌墙,谁精通钢筋绑扎,都在他心里装着。
盛夏正午的施工现场像个大蒸笼,老巩戴着安全帽逐个检查作业面。在主体结构浇筑区,他踮起脚用钢筋棍敲了敲刚砌好的墙体,眉头立刻皱了起来:“这灰缝太大,拆了重砌!”瓦工老李嘟囔着“差不多就行”,老巩当即拉下脸:“盖楼不是搭窝棚,差一厘米都可能出问题!”直到重新砌好的墙体通过验收,他才松了口气,转身又去检查下一个作业点。
别看老巩对工作严苛,心却热得像炭火。每次休完假从东北老家返岗,他的行李包里总塞得满满当当,全是给工友们带的家乡特产:喷香的熏鸡用保鲜膜裹了一层又一层,刚包好的饺子冻得硬邦邦。他总是大手一挥把东西往食堂桌上一放:“都尝尝咱东北味儿,干活才有劲儿!”大家围过来分食时,他就站在一旁嘿嘿笑,眼里尽是满足。工人们也常说:“巩队看着凶,心里比谁都暖。”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工地上,老巩黝黑的脸上挂着汗珠,正指挥着工人进行收尾工作。他粗糙的手掌拍了拍身边工人的肩膀,洪亮的笑声在工地上回荡。这个来自东北的汉子,用他的坦率、认真和温情,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筑起了属于自己的丰碑,也守护着无数家庭的安居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