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0日
善于啃““硬骨头硬骨头””的攻坚能手
——记火车头奖章获得者,中铁六局北京公司副总经理于广涛
文章字数:2,136
  站在京沈客专跨五环路大桥的桥头,看着火车从北京朝阳站缓缓驶出,中铁六局北京公司副总经理于广涛思绪万千。这位在首都铁路建设领域摸爬滚打17年的东北汉子,先后参与了京津城际铁路、京沈客专、丰台站建设等重大工程,在繁华城市里精雕细刻,在狭窄的场地中精打细算,他打赢了一个个“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攻坚战,先后荣获火车头奖章、中铁六局先进工作(生产)者等荣誉。
  攻坚克难寻新路
  两年前,于广涛带队参建京沈客专北京朝阳站枢纽站前工程。枢纽站前工程所涉及的5.89公里铁路,下穿40处桥涵,涉及25处管线改移,其中最难的就是东八间房路平交道口改下穿的交通导改施工。
  北京朝阳枢纽工程处于四环和五环之间,东侧为将府公园,西侧为住宅小区及电子城。导改路线既不能“堵门”,又得躲开所有线路设备和管线,满足下穿框构和封闭式声屏障主体施工,还得够宽,达到标准要求的16米。技术团队先后16次现场踏勘,也没能找到一条合适的导改路线。
  那段时间,于广涛每天都在施工现场“找路”,东八间房路周围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印刻在他心里。当立体的网络地图逐渐清晰,一个想法从他脑子里冒出来:如果把临时支护结构加强,满足永久通行荷载,就能抢出一米多宽的空间,从而挤出一条路线。他立刻组织测量人员勘查,“绝了!严丝合缝。”技术人员形成方案,顺利通过了市、区两级层层评审。
  更艰巨的考验还在后面。京沈客专北京朝阳站至五环路段周边毗邻居民区,为了降噪,要修建1.85公里的全封闭式声屏障,相当于在高铁上修建一条“隔音隧道”,超长超宽超高的钢筋混凝土拱形薄壳结构,在全国尚属首例。
  “横向最长跨度80米、跨6条铁路线,工程规模太大了,没有任何经验借鉴,我们只能重新调整,三支队伍扩充成六支队伍。”人多,意味着管理难度、安全风险成倍增加,高空作业人员常常面临“地面跑火车、梁上绑钢筋”的情况。定型钢模版安拆必须用大吨位吊车,不仅码放占地方,效率也非常低。于广涛迅速协调,更换轻型模板,不用吊车就可以“拼积木”一样安拆,效率极大提高,还节省了数百万元成本。
  争分夺秒借出路
  铁路施工不仅空间有限,施工时间也得掐着点。2015年开通的京津城际延伸线工程于家堡车站,是全国第一个全地下车站,地下三层,站内为0.8公里有砟线路和12组道岔。
  眼看着关门工期一天天临近,可是站内的道砟还没有到位,于广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3公里以外的解放路隧道进口是材料进站的唯一入口,需要通过2.95公里的隧道运至站内,卸完材料再原路返回。隧道内却处处是“雷区”,上下行线路已经安装弹性支撑块,无法承重;隧道两侧的电缆槽和排水槽,使得通道更为狭窄。再加上其他单位的平行施工,可谓“危机四伏”。
  经过缜密计算,于广涛提出:用一种俗称“小金刚”的农用车,改造两侧车轮后,可以当作运输工具,但是运料工作必须在3天之内完成。一辆小金刚车,只能承载35立方米道砟,60辆“小金刚”,要完成道砟的运输任务,3天的时间必须全力一战。
  隧道内光线阴暗,卸砟扬起的粉尘弥漫在空气中,能见度极低。既要保护成品,又要引导车辆,还要随时清理抛洒物。“会车时两个反光镜之间只有30厘米,也就是说,稍微有点偏差,就得掰回反光镜才能通过,这简直是耍杂技”。60辆“小金刚”运输车在黑暗中摸索前进,每百米设一岗,充当着车队的眼睛。“到了饭点,赶都赶不走,一人一个岗,生怕给别人增加负担。”说起兄弟们吃苦,于广涛眼里满是心疼。
  经过两天两夜的艰苦奋战,3000立方米道砟全部被运进于家堡站,于广涛和他的技术团队用智慧和勇气又一次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该工程荣获“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杯”以及“中国中铁杯”优质工程奖。
  真情实意走心路
  从我国真正意义上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到亚洲最大铁路枢纽客站北京丰台站,于广涛似乎总是能啃下“硬骨头”。
  今年1月20日晚,于广涛在丰台站改项目部得知2月20日京港台高速场要达到联调联试条件,须用一个月,完成19组道岔和7公里的正线铺轨任务。在场人员听到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不禁吃了一惊。此时距离春节仅剩10天,劳务人员都准备回家过年了。
  要进度就要全面展开施工面,可场地有限,工序间的衔接、单位间的协调是重中之重。于广涛心中有数,脚下有路。第二天,他就踏上了协调铁路局北京大修段、大机检修段、丰台工务段、铁科院等十几家单位的路途。他白天辗转于各站段间,敲定大机捣固、长轨运输、放散焊轨的细节,晚上深入作业队做劳务人员的思想工作。于广涛和工友们唠家常,帮他们解决困难,给大伙儿送慰问物资。大家被他的真诚打动,也感受到了他的决心,纷纷决定春节留守在工地。6天时间,他就将春节期间所有的施工事项一一安排妥当。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二十,整整二十天,施工现场机器轰鸣、700名劳务工人顶风冒雪24小时加紧施工。这场突击战,于广涛又打赢了。利用道砟车补砟,钢轨除锈机器人除锈,平板车倒运路料等替代人工……丰台站改造建设中,工厂化、机械化、信息化、专业化“四化”落地生根,凝聚了铁路建设者多年智慧结晶,空间上的局限性被科技一一破除,工程安全顺利推进。6月20日,熔铸了无数建设者心血的北京丰台站正式开门迎客,极大缓解了北京西站的运载压力。
  摸爬滚打十余载,从钢轨上走来的于广涛,用智慧与汗水在铁路建设中奋勇担当,让“开路先锋”的旗帜在一线高高飘扬。
   侯赛赛 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