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13日
“蓝色巨龙”的刚与柔
文章字数:774
  岭南水乡的冬天,阳光依旧明媚。在位于广州南沙和中山黄圃之间的洪奇沥水道上,一条“蓝色巨龙”横空出世,架起了连接两岸的铁路运输通道。它就是中铁六局承建、刚刚通车的广州南沙港铁路控制性工程——跨洪奇沥水道特大桥。 

  洪奇沥水道为内河Ⅰ级航道,航线多且复杂。全长1354米的洪奇沥水道特大桥位于下横沥水道和洪奇沥水道交汇处下游。远远望去,998米长的钢桁梁主桥飞架东西,气势如虹。各360米长的柔性拱双主跨,让这座“蓝色巨龙”以亚洲同类型桥梁最大跨径拥有了“亚洲第一跨”的美誉。 

  桥上是设计时速120公里的双线货运铁路,桥下是净空24米的水运主航道,这对大桥的坚固稳定提出更高要求,也意味着在这里施工还需要克服更大的安全风险,以满足航道正常通航要求。 

  打造如此庞然大物的过程并不容易。大桥拱顶到水面近100米,相当于33层楼高,而吊装一根钢桁梁杆件就需要完成起钩、转向、连接、安装、松钩等一系列动作。整个桥体共安装了1767根钢桁梁杆件和168根连接吊杆,使用钢材总重约2.8万吨,相当于4000头非洲成年大象的重量。 

  在近海水面上修桥还会受到潮汐、台风等影响。建设者们首次在近海高风速区对双主跨高位钢箱柔性拱肋采用了一次性大节段整体提升的方法,拱肋提升高度30米,提升重量达1833吨,相当于上千辆小汽车的重量。更难得的是,柔性拱提升到位高空焊接合龙后,对接错边精度误差控制在了3毫米以内。 

  钢筋铁骨构筑的大桥无疑是最坚固的,而要满足大荷载列车通行还必须要有适当的“柔性”,这样才能缓解列车驶过大桥时桥身因巨大载重受到强力挤压后产生的巨大剪力,进而减少对桥体的伤害。建设者们利用钢桁梁刚度大的特点和拱肋受压的性能,构建了一个强劲且具弹性的承载体系,这就是建设者们口中的“刚柔并济”。 

  刚是柔的筋骨,柔是刚的延展。建设者们将“刚与柔”的哲学巧妙地融注于工程建设中,在亦刚亦柔之间将一座蓝色的新地标留在了碧波荡漾的珠江之畔。 范彩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