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26日
王中美:大国焊将巾帼花
文章字数:1,820

  王中美,38岁,中共党员,工匠技师,中铁工业中铁九桥电焊工,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工会十七大代表。 

  2001年,刚走出校门的王中美20岁,学桥梁专业的她,原本可以选择“空姐”(桁车司机)这一舒适的工作。然而受父亲影响,立志女承父业的她毅然选择了又脏又累的电焊工。
  很多人觉得焊花飞溅的画面很美,可干了才知道,狭窄的作业空间、闷热的焊接环境、僵立的持枪姿势、弧光和焊花的伤害,让一切都变得不那么美好。一起实习的几个小姐妹先后转行,不服输的王中美却坚持了下来。
  随着时间的积累,王中美认识到了焊接的重要性,苦练焊接手法,钻研焊接技术。遇到有些钢梁构件内部空间狭小,男同事施展不开,她就主动请战。慢慢地,看到自己焊出的焊缝越来越均匀、成型越来越漂亮,逐渐得到工友们的肯定,她找到了工作的乐趣。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被选中参与港深西部通道后海湾大桥钢箱梁的施焊作业,经过严格的英国标准和香港规范锻炼,善于积累和总结经验的她在日常操作中技术突飞猛进,水平不断提升,多次夺得中铁九桥和中铁科工集团职业技能大赛电焊工桂冠,成长为单位的首席电焊工。
  多年来,焊花在王中美身上留下了一道道疤痕,这些疤痕像一枚枚闪光的勋章,见证了她的努力和付出,见证了她的成长和荣耀。

不骄不躁 发挥引领作用

  王中美参加了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孟加拉帕德玛大桥、沪通长江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等50多座世界一流桥梁的钢结构焊接试验和生产制造任务。她带领工班解决了沪通长江大桥1800吨架梁起重机制造中全焊变形、高强钢焊接一次性合格率不足百分之九十的难题;深入湖北最美高铁——汉十高铁建设中的控制性工程崔家营汉江特大桥钢管拱制造基地、广州中山基地等制造现场,解决了钢梁焊接一次性合格率偏低等难题。
  她带的这支队伍就是中铁九桥女子电焊突击队。2018年,女子电焊突击队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
  2010年夏,王中美带领突击队紧急赶赴京福高铁铜陵长江大桥工地。到现场一看,要在钢梁箱体内焊接作业,工位窄、难度大,五六十度的高温,进去如同蒸桑拿,没几分钟衣服就能挤出水来。在这样一个酷暑难耐、常人待在室内都要开空调的季节,她常常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而且专挑难、险的施焊部位,稍好一点的施焊部位安排给工友完成。这期间她多次中暑,稍作休息、喝点防暑降温用品,继续接着干。
  有一次为了抢工期,连续两天作业的她晕倒在现场,大家实在不忍心,劝她回家休息几天。可她刚在家待了一天,又回到现场。她说:“我是工班长,我的离开会影响大家士气,这样下去会耽误工期。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这个时候,我不上谁上?”就这样,还未恢复体力的她,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一个月后,工程项目如期完工,一次性验收合格。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任务,王中美没有抱怨,还总结出一条经验,作为队伍领头人,凡事必须带头,遇事就躲怎么干得好工作?

勇于创新 取得丰硕成果

 
  虽然已是公司的首席电焊工和电焊高级技师,王中美并不满足。她沉浸在攻克新材质、新工艺、新工法征程的世界里,乐此不疲。
  依托“王中美劳模创新工作室”平台,她带领团队通过优化参数、改进工序、创新工艺,取得了新型钢种焊接、重型钢梁焊接、特殊工位焊接等27项技术攻关、17项创新成果,多项工艺填补国内空白,为我国桥梁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她参与研制的架桥机、提梁机、铺轨机等一批世界级施工神器,为我国屡次夺得桥梁界的诺贝尔奖奠定了基础。
  从当时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桥——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到中国桥梁第五座里程碑——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再到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通长江大桥,王中美攻克了三代高强度高性能桥梁钢焊接技术难关。
  在“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孟加拉帕德玛大桥项目,王中美带领团队解决了水上管桩的现场定位及快速对接施焊技术难题,创新了海上接桩横位自动化焊接专项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优质、高效完成孟加拉帕德玛大桥钢管桩制造任务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川藏铁路项目建设中,为适应高寒、高海拔、易腐蚀的施工需要和攻克拼装式耐候钢焊接技术难题,王中美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奋勇攻坚,通过焊接材料预热、层间温度控制和工艺参数反复试验、比对、优化,终于得到各项力学性能指标与耐候性能良好的焊接接头,成功推动了500兆帕强度级别耐候钢在川藏线上的应用。
  王中美参建的重点工程相继获得国家优秀工程奖、鲁班奖,以及9项全国优秀焊接工程一等奖,王中美劳模创新工作室相继获得江西省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国中铁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国中铁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授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