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 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地名大会》 栏目中, 国内著名冻土科学家、 中铁科研院西北院专家张鲁新向全国观众讲述了青藏铁路 “风火山精神” 的故事, 将大家的记忆带回到那段难忘的岁月。
“1961年, 中铁科研院西北院的第一批科研工作者在海拔4907米的风火山上,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冻土观测站, 经过近半个世纪艰辛探索, 破解了青藏铁路高原冻土这一世界难题。 ” 几代科研工作者用青春和生命铸就了“风火山精神” , 如今, 中铁科研院新一代科研团队继承和发扬 “风火山精神” , 鏖战雪域高原、 戈壁荒漠……在地质灾害、 文物修复等各个领域, 续写着 “风火山精神” 新传奇。
续写传奇,“风火山精神” 激励新一代科研人
2006年, 青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 对于风火山上坚守的几代冻土科研工作者来说, 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但他们用青春和生命铸就的 “以苦为荣, 勇于创新, 孜孜以求, 献身科学” 的 “风火山精神” , 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孕育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今年47岁的陈英福曾是风火山观测站站长, 青藏铁路通车以后, 他的专业正好是西藏交通建设行业所紧缺的人才, 就成了西北院常驻西藏的技术专家。“这里条件是要艰苦一些, 但是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这么久, 付出了太多, 有感情了, 也不想离开了! ” 陈英福带着技术团队扎根世界屋脊, 10多年来, 他们的足迹遍布了西藏绝大部分地区: 常年积雪的墨脱公路项目、 西藏第一条高速公路-拉贡高速公路项目、 海拔5400米的阿里地区国道219线 (新藏公路) 区日项目、 川藏公路拉林高速和青藏公路那拉高速公路……他们用自己的誓言, 续写
“风火山精神” 的感人故事。
冻土技术专家李勇自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 就坚守在风火山冻土观测站。青藏铁路正式运营通车以后, 大部分技术人员调转到其他岗位, 但他和另外3名同事, 选择了继续坚守在那片常年积雪、 风寒刺骨的荒凉之地。“这里就像是我精心呵护的孩子, 舍不得离开了。 ” 李勇说道。这些年他们负责青藏铁路冻土区沿线的三个气象站, 承担着 “格尔木—安多” 沿线冻土气温、 土质等数据的检测和研究。在他看来, 这些数据将来还可以为即将修建的川藏铁路提供技术支撑,“风火山精神” 也可以在川藏铁路上发光发热。如今,58岁的李勇即将退休, 他最大的期望就是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能把风火山观测站继续守下去, 把 “风火山精神” 传承下去。
历久弥新,“风火山精神” 孵化一批行业翘楚
如今,“风火山精神” 在中铁科研院历久弥新, 诞生了全新的 “专 · 家” 文化, 孵化出一大批行业内顶尖的专家团队。
中铁科研院副总经理严金秀是一名隧道专家, 科研院成立了 “严金秀创新工作室” 。多年来她一直潜心隧道技术研究, 带领科研团队针对长大和复杂山岭隧道设计及施工技术、 水下隧道设计及施工技术、 隧道防排水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 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 省部级大奖。近年来, 她和她的工作室开始专注于将中国隧道技术推广到全世界, 在她加入国际隧协的带动下, 中国的隧道工程技术亮相于世界舞台, 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2019年, 严金秀当选为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主席, 这是中国隧道专家首次当选,也是国际隧协历史上首位女性主席。
廖小平是全国知名的滑坡治理专家,“廖小平专家工作室” 是中铁科研院在滑坡行业内顶尖科研团队。近些年, 他带领团队扎根广东、 福建, 专注于公路及铁路沿线滑坡灾害的防治研究, 共治理滑坡病害100多处, 设计高边坡防护加固工程500多处, 完成边坡工程咨询1000多处; 主编学术专著3部, 参编部委手册、 国标规范3部, 发表论文60余篇, 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他们处置的地质灾害项目均得到良好的社会评价, 大大减少了地质灾害对人身安全、 公共交通的不良影响。
何发亮专家工作室、 特殊岩土工程技术专家工作室……在中铁科研院, 更多的专家团队正在建立起来, 他们正在培育一大批的行业技术人才, 向行业技术巅峰发起冲锋, 为企业发展、 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薪火相传,“风火山精神” 引领企业科技进步
近年来, 中铁科研院西北院以风火山观测站为科研基地, 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制定了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病害治理与维护方案》 , 有效地保证了青藏铁路安全运营。此外, 以风火山观测站为基础的冻土科研成果, 为世界上第一条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速铁路—哈大高铁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还参与到了 “莫斯科—喀山高铁” 等国外高海拔、 严寒地区的高铁建设中。
除了冻土技术的传承, 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留下来的 “风火山精神” 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引领企业在隧道、 灾害治理、 文物保护等多个科研领域取得了较好成绩。
从2014年开始, 中铁科研院成立科研团队, 针对世界最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国道317线雀儿山隧道进行科研攻关。3年多时间里, 解决了高海拔严寒地区的隧道施工关键技术, 保障了雀儿山隧道按时贯通。该项目荣获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 “2018年度杰出工程大奖” , 这个奖项被称为国际隧道界的 “奥斯卡” , 中国中铁仅有2个项目获奖。
2017年, 中铁科研院的文保技术开始走向海外市场, 参与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修复项目。面对国外陌生环境、 语言、 文化等难题,年轻的科研人员凭着过硬的技术和一股韧劲,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修复任务, 在中乌两国领导人签署的 《中乌两国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中获得高度评价, 为中国在国际文物保护技术方面赢得了声誉。
2018年, 中铁科研院西北院的文保专家团队开始对乐山大佛实施体检项目, 英国 《每日邮报》 称 “这是一项难度非常大、 科技含量极高的世界级系统工程” 。项目团队顶着压力进行技术攻关, 他们使用了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大佛全身进行高精度扫描, 采用 “蒸汽” 法为大佛“洗脸” , 采用获得国家专利的荧光碳点示踪法探查大佛渗水路径……最终, 一尊 “颜值” 更高的乐山大佛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个项目让科研院的文物修复技术蜚声海内外。 王伟 胡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