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建桥新技术
武汉长江大桥 (1957年建成) 是第一座跨长江大桥, 其基础的设计和施工, 大跨度钢梁的设计、 制造和架设, 架梁机械的制造和发展, 采取世界上最新的深水筑墩 “管桩钻孔法” 等创新方法, 都为我国桥梁建筑积累了新经验, 迈开了我国桥梁工程技术的前进步伐。
●南京长江大桥建桥新技术
南京长江大桥 (1967年建成) 首次在桥梁工程中使用了自主研制的高强度低合金钢; 正桥基础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研发了筑岛重型混凝土沉井、 深水浮式钢筋混凝土沉井、 钢板桩围堰管柱、 沉井加管柱4种类型的基础, 显示了我国在大江大河建桥技术达到了较为先进的水平, 为中国桥梁技术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课题荣获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汉江斜腿刚构薄壁箱型钢梁桥
汉江斜腿刚构薄壁箱型钢梁桥 (1982年建成) 是我国首座斜腿刚构单线铁路桥, 横跨汉江70米深大峡谷, 其主桥为305.1米斜腿刚构钢桥, 采用薄壁箱型钢梁与钢箱型斜腿的组合结构, 属当时世界同类铁路钢桥中最大跨度桥。
该工程荣获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武汉长江二桥大跨度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斜拉桥建造技术
武汉长江二桥 (1995年建成) 是世界上第一座主塔墩立在深水区的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 首创了特大型双壁钢围堰施工技术, 研发了大直径深孔钻孔桩施工技术,研发了短平台复合式牵索挂篮施工技术; 研制出世界跨度最大的8米牵索挂篮梁体悬浇施工平台, 两次刷新悬浇梁体施工世界纪录, 有二十多个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该课题荣获199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京九线九江长江大桥建桥新技术
九江长江大桥 (1993年建成) 首创 “双壁钢围堰大直径钻孔基础施工法” ; 首次将 “触变泥浆套” 和 “空气幕” 施工工艺用于下沉深度达50米的正桥和引桥沉井基础; 试制成功直径2.5米反循环旋转钻机; 主桥钢梁采用自主研发的15Mn⁃VNg低合金高强度钢新钢种, 并以栓焊结构代替了铆接结构; 首次采用双层吊索架全伸臂安装180米钢桁梁; 首次采用216米大跨跨中合龙及柔性拱合龙工艺; 国内首次在三大拱的吊杆上采用抑制振动的新型 “质量调谐阻尼器” 。
该课题荣获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大跨度低塔斜拉桥板桁组合结构建造技术该课题依托芜湖长江大桥 (1997年建成) 开展研究。该桥采用板桁组合结构低塔斜拉桥新桥型, 主孔312米是我国当时公铁两用桥梁的最大跨度。正桥钢梁采用自主开发的低合金结构钢14MnNbq, 代表了当时我国桥梁结构钢的最高水平; 钢梁与公路桥面混凝土板板桁组合结构是我国首次采用的新结构, 为我国桥梁组合结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自主开发了250MPa高疲劳应力幅斜拉索填补了国产斜拉索空白, 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该课题荣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东海大桥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
东海大桥 (2005年建成) 是我国在外海建造的第一座跨海桥, 大量采用了工厂化预制现场安装的方案; 预制构件大量采用高性能混凝土, 以提高结构的耐久性; 实现了70米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整体预制; 研制与应用了2500吨海上自航运架一体起重船, 突破了已有的箱梁运输与架设技术。该成果减少了海上作业天数和次数, 规避了恶劣环境的影响, 有效地将海上作业转为陆地作业, 降低了作业风险, 此后该成果应用于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工程, 对促进我国桥梁工程向整体化、 标准化、 工厂化方向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该课题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大吨位70米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整体预制和强潮海域海上运输架设技术
该课题依托杭州湾跨海大桥 (2006年建成) , 针对建设条件提出了 “工厂化、 大型化和机械化” 的设计原理和 “施工方案决定设计方案” 的原则, 启动了我国跨海桥梁新材料、 新工艺、 新设备的研制和开发; 创建了连续运行的GPS工程参考站系统和过渡曲面拟合法; 创新了钢管桩工程成套技术; 创新了2200吨混凝土箱梁整体预制和强潮海域海上运架技术; 创新了1430吨混凝土箱梁梁上运输架设技术; 对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进行了研究, 取得了多项成果; 构建了以控制车速为核心的灾害性天气下行车安全管理系统; 创新了大纵坡、 小半径钢桥面铺装技术。
该课题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索面三主桁公铁两用斜拉桥建造技术
该课题依托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 (2009年建成) , 在世界上首创了三索面三主桁斜拉桥新结构; 首次采用边跨公路混凝土桥板面与主桁结合、 中跨公路面钢正交异性板与主桁结合共同受力的混合组合结构; 首次采用钢桁梁整节段架设技术, 开发了三主桁整节段空间三向匹配工法; 首创吊箱围堰锚墩定位及围堰随水位变化带载升降技术; 研制了KTY4000型全液压鼎立头钻机; 研制了700吨架梁吊机。该课题很好地解决了刚度和疲劳难题, 适应桥梁 “大跨、 高强、轻质、 新型” 的发展方向, 广泛应用于铜陵、 安庆、 沪通等长江大桥, 对提高我国桥梁设计、 施工水平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该课题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