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05日
修复良:革新技术留英名
文章字数:632
  北京讯 在生产中国第一孔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第一根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的丰台桥梁厂(现中铁六局丰桥公司),有一位因技术革新而极具知名度的铁路英雄,他就是牺牲于援建坦赞铁路时的修复良。
  修复良,男,汉族,1929年6月11日出生于山东掖县。在丰台桥梁厂工作期间,曾多次被评为北京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劳动模范、全国铁路先进个人、北京市青年红旗手、技术革新能手。历任技术员、工程师等职,牺牲前任代理车间主任。
  修复良作为北京市技术协会成员,设计、改进过各种设备,受到相关单位的一致好评。他曾利用业余时间为北京工人体育场成功设计了一台剪草机,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改进的后张预制梁工艺用的剪冲机,工作效率提高为原来的80倍;改进的工厂唯一一台铣床,使它由只能加工一台小铣床改成了大小齿轮都能加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959年10月26日,修复良和来自全国的6500余名代表一起汇聚人民大会堂,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周总理接见。1970年6月,他响应国家号召,奔赴非洲援建坦赞铁路。当时,援建队伍施工现场和驻地受地理条件限制,缺水严重。为寻找水源,修复良和同事深入原始森林,在蒙古拉山上每天开出一百多方片石,解决了蒙古拉地区用水的困难。在材料加工车间工作中,修复良带领技术人员进行技术革新改造54项,节约钢材700多吨。后因身体不适,经组织决定让他在1972年7月回国,进行治疗修养。同年12月,因工作需要,身体还未完全康复的修复良再次赴坦赞工作。
  1973年6月26日凌晨,修复良在抢修龙门吊的工作中,不幸以身殉职,时年44岁。 丰乔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