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18日
中国工程院五院士齐聚成都
中铁二院进藏铁路桥隧抗灾能力研究获认可
文章字数:1,105
  成都讯 4月2日,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提高进藏高速公路和铁路桥隧抗灾能力的深化战略研究”中期工作检查会暨课题三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包括5位院士在内的专家肯定了中铁二院进藏铁路桥隧抗灾能力研究成果。
  “提高进藏高速公路和铁路桥隧抗灾能力的深化战略研究”项目主要以进藏高速公路与铁路桥梁、隧道工程为研究对象,以沿线各类灾害为研究重点,旨在提出进藏线路在勘察、设计、施工与运营阶段的抗灾战略措施,凝练进藏高速公路和铁路桥隧工程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为国家提供提高进藏线路抗灾能力的宏观建议。
  中国工程院组建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王景全、缪昌文、周绪红、陈政清,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廖朝华、汪双杰,长江学者何川、刘加平、周建庭、梅国雄等11位专家参加的课题三结题委员会。
  课题三结题委员会认为,“提高进藏高速公路和铁路桥隧抗灾能力的深化战略研究”中期报告内容翔实、前瞻性强,对进藏高速公路和铁路安全建设运营具有宏观战略指导意义。由中铁二院承担的课题三《进藏铁路在勘察、设计、施工阶段围绕提高桥隧灾害能力的战略研究》,作为首个结题项目,将对提高进藏铁路桥梁及隧道减灾、抗灾能力,规避重大工程风险,提供战略技术指导,极具应用推广价值。
  据了解,进藏铁路位于我国四川、云南和西藏境内,所经区域地势跌宕起伏,穿越了我国以三江并流地貌为代表的横断山区,具有“地形高差显著”“板块活动强烈”“山地灾害频发”和“生态环境脆弱”四大特征,建设难度前所未有,其中以在建的川藏铁路最为典型。川藏铁路桥隧比高达81.04%,大跨度及超大跨度桥梁较多,复杂地质条件下长大隧道众多,无施工经验可供借鉴。
  中铁二院作为川藏铁路全线勘察设计主体单位,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投入大量科研经费,持续对川藏铁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地震烈度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2017年1月,中铁二院承担了课题三项目研究工作。
  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陈克坚介绍:“川藏铁路全线‘八起八伏’,地形地质条件极其恶劣,工程建设难度极大,防灾减灾和应急抢险要求极高。仅以康定至林芝段为例,该段是川藏线最难的部分,平均海拔在3800米以上,有些地区在五六十公里内爬升高度超过2800米。设计的多座50~60公里超长隧道将创世界之最。主持设计的时速200公里的跨怒江特大桥长约1200米、高达700米,将成为世界上最大跨度、最高的铁路桥,通过大胆尝试,该方案比原来的展线方案缩短了36公里,预计为国家节约投资35亿元,能够抵御比12级台风的风力还强的峡谷风。”
  会上,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中铁二院总经理朱颖作了题为《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减灾选线》的专题报告,全面展示了中铁二院六十多年来在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勘察设计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孟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