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01日
经纬仪上测人生
——记中铁大桥局“大桥工匠”秦环兵
文章字数:2,865
  编者按: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事关企业发展和未来,得到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特别党的十九大更是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股份公司在今年出台了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1+N”系列文件。“1”是指《中国中铁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意见》;“N”是指特级技师、中国中铁工匠职业资格评审,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高技能人才评聘分开管理等暂行办法和技能人才培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措施。这一系列制度明确了技能型队伍的建设方法和方向、发挥作用方式、机制保障措施等,归纳起来就是“提素质、扩渠道、增待遇、强管理、树形象”五位一体全面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进一步激励广大员工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积极性,按照股份公司领导要求,劳资社保部与《中国中铁》联合推出“中国中铁工匠”专栏,拟先期刊发5名中国中铁典型技能人才事迹,以飨读者。
  从事测量工作26年,主持项目17个,参与项目30多个,从一名仅有初中文化的工人到自学取得本科文凭,成长为中铁大桥局首席测量工、中国中铁十大专家型技术工人、湖北省“楚天名匠”、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火车头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等荣誉,现在以他名字命名的湖北省示范性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经增至9名成员,申请的2项测量技术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秦环兵正以高超的技能和一身正能量,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周围的人。他身边的年轻人说,以前觉得模范都是电视里的人,现在感到模范就在身边。 

一位普通工人的“宏愿”

  1990年6月,为了减轻家里的生活压力,把上学的机会让给兄弟,16岁的秦环兵顶职参加工作,来到中铁大桥局杭州钱塘江二桥工地。当时,他几乎什么也不会。一段时间中,秦环兵陷入了迷惘。但他没有自暴自弃,很快从彷徨中奋起,确立了人生坐标:自学,岗位成才,做一名技术精湛的桥梁工人。
  一切从零开始。他虚心请教,从水准、转角等测量知识学起,从跑花杆、架仪器等基础操作起步。扛标尺、背仪器,他抢着干。下了班,他也全心地投入学习,陪伴他的是专业书籍和测量仪器。
  如果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来形容工程测量是最贴切不过的。一座大桥建下来,需要成千上万个准确无误的测量数据,只要其中一个不准确,就会给整个工程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秦环兵说,他过硬的测量技术功底,就是在钱塘江二桥、孙口黄河大桥和芜湖长江大桥这三个工地打下的基础。 

一位桥梁技工的“高调”

  2000年,中铁大桥局承建的沈阳公和斜拉桥和沈阳富民斜拉桥相继上马,秦环兵出乎意料地被项目部破格任命为两座大桥的测量组副组长。一般情况下,测量组负责人是由有文凭的技术人员担任的,而秦环兵作为一名普通的测量工被破格提拔,在当时没有先例。秦环兵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在业务上,他更加勤奋学习;工作上,更加注重配合,充分发挥自己实际经验丰富的优势,每天带领测量组的8名同事奔忙在两个工地。 
  和秦环兵一起共过事的人说,秦环兵带领的测量组工作最仔细,配合最默契,相处最和谐。
  沈阳公和大桥和富民桥都是技术含量很高的斜拉桥。公和大桥主跨跨越宽100多米的沈阳火车编组站。工作中经常需要人爬到上百米的主塔进行测量,相当危险。秦环兵总是第一个上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大家,带动大家。
  沈阳富民大桥主塔为折线型斜拉桥,结构新颖,技术为国内首创。其结构复杂,测量任务量大,特别是在主塔测量中,由于受大气温差和太阳日照折射的影响,斜拉桥索道管放样与调整都要等到晚上才能进行,严重制约了施工进度。秦环兵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计算、论证、攻关,大胆地提出了两项技术改革方案:一是将以前的仪器跟踪调整法改为空间弦线控制法;二是采取预先扣除相对应时间的变形量的方法,将以往固定时间段放样变为任意时间段放样。索道管调整作业时间不再受约束后,原来需要两个小时调整一根减到半个小时,工效提高4倍,并且完全满足施工精度要求。这两项技术为主塔每块段施工周期节省了一天半的时间,秦环兵为全桥提前一个月竣工立下汗马功劳,并且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上百万元。
  2004年,沈阳公和斜拉桥荣获中国城市建筑最高荣誉——工程金杯奖。2005年,沈阳富民斜拉桥戴上全国工程质量桂冠——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这两座大桥先后获得全国大奖在沈阳被传为佳话,为中铁大桥局开发东北市场占得先机,并已经在沈阳实现了滚动发展。 

一位桥梁专家的“坚守”

   2013年11月,秦环兵转战中铁大桥局承建的“一带一路”上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跨境基础设施——同江中俄铁路大桥,开启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建设之旅。
  秦环兵说,当时他带着测量小组在人迹罕至的边陲之地踏勘地形,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冰天雪地中寻点插旗;在皑皑积雪覆盖而不知深浅的水泡子上,在累累爪印而不明兽类的冰面上,数次与危险擦肩而过。他们是最早一批赶到中俄边界工地的,在水电暖、“三通一平”等基本条件不具备,甚至连吃饱穿暖都成问题的情况下,战胜自我,经受住考验,完成了任务。
  测量组成员说,当时同江市的雪历史罕见地大,深度基本在膝盖以上,有的地方有沟渠至少在腰围以上。但是项目部的要求是必须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一方面好向设计院提供设计变更基础资料,另一方面也是为后续进场、选址等一系列工作打好基础。因为9月份刚遭遇地方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设计方提供的初期图纸与实地情景相差甚远,因此能否迅速勘探出地形、标定好线形中桩、测量清大桥的走向以及它与路基如何衔接等就显得极为迫切。
  深冬,当地人猫在家里,测量组却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作业。穿着羽绒服的大伙都冻感冒了。当时刚从南方过去,他们穿的还是单棉鞋。鞋帮子高不过脚踝,在雪地里走一会,鞋内就灌满雪,被体温融化,鞋子里一会就湿透了。如果人背着仪器一直走,还能承受得住,一旦停下来就像要冻成冰雕。
  放样桥位中桩的那次经历,让秦环兵至今心有余悸。当时现场的雪特别深,每向前走一步都只能是短短挪动。为了提高速度,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在雪面上匍匐爬行。那一回探路时发生危险的位置大概在现在建好的大桥30号墩附近,有个水泡子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秦环兵刚走上去,冰面突然崩裂,人根本来不及反应就哗啦掉下去了。好在水只有齐腰深,秦环兵能够迅速自救。同江的干雪不易融化结冰,而且由于风大,往往高处留不下雪,而低处却可能堆起数米深。有一次秦环兵突然陷进一个洼地,积雪淹过了他的头顶,把队员们都给吓坏了。
  在那两个月里,秦环兵带着测量组从中俄边界的大桥起点处开始,沿着16.7公里长的工程路线,由北向南一段段地跑尺、转点,凿冰、插旗,测水深和断面,风雪多大都不停歇。作业的地方荒无人烟,离最近的三江小镇有20公里,离同江市区达40公里。为节约时间,他们中午不回驻地,就啃点冻得硬邦邦的面包、火腿肠充肌。有时候噎得慌,就吃点雪,因为带的水很快就被冻成了冰块。
  有人问秦环兵累不累?他说,他不感到累,一天到晚总是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多少佳节家人盼归未归,秦环兵始终尽职尽责、无怨无悔。他渴望做得更好,用自己的精益求精、无私奉献,在岗位上为“大桥工匠”代言。 劳社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