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中的皋兰山脉,千沟万壑,环境恶劣。宝(鸡)兰(州)高铁建设如火如荼,挑战重重……
3月23日,笔者来到宝兰客专14标段,这里人迹罕至,异常荒凉。
“沟通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他们在15个月里完成产值77%,在安全、质量和进度上全线领先。”中铁隧道二处宝兰铁路第14标段党工委副书记赵刚如是说。
目前,北京至宝鸡、兰州至新疆高铁已经运营,随着宝兰、兰渝、成兰在建高铁加速推进,甘肃兰州正成为全国高铁网络西北地区的重要枢纽。
烂泥沟里无人烟 爬坡上坎十道湾
中铁隧道二处承建的宝兰客专第14标段主要包括10364.6米的古城岭隧道和5452.8米的兰山隧道。由于地形条件限制,这两座隧道进出口处于“V”字形深谷中。
兰山隧道进口施工,必须在高差600米的古城岭开辟一条施工便道。2013年8月,前期进场人员每天自带一壶水、几袋方便面、压缩饼干,便道修到哪里,帐篷就支在哪里。“当时这里杳无人烟,坡陡道险,干起活来只能手脚并用,偶尔只能看到野兔和野鸡留下的足迹。”14标三工区副经理罗鹏飞对“打前战”的那段日子刻骨铭心:“白天干一天太累,晚上吃过饭擦把脸倒头就睡着了。”
“仅这条施工便道就有10个急弯,运送物资的车辆每次必须倒车3次才能通过,即使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也没有几个不心惊肉跳的。”曾经有辆运输车刹车失灵,悬在路边悬崖上,由于钢筋支撑,才没有跌入谷底,等到司机被救起时,一下子瘫倒在地上,个多小时不敢起来,从此再不敢来这里。
罗鹏飞的爱人小彭在工区当出纳,每天需要搭便车沿着十道弯颠簸20多公里回“家”。没有顺路车时,就只能住在办公室,冬天更是如此。“虽然同在一个工区工作,但有时只能隔山相望。”小罗苦笑着说。
由于严重缺水,再加上运输车辆长期碾压,施工便道上累积了一层厚厚的浮土。晴天时,车辆驶过,尘土漫天飞扬,偶尔下雨,却是泥泞难行。长期如此,不但人受不了,即使车辆状况也面临考验,新的皮卡车一年就报废了。
上下班攀爬“天梯” 460个日夜不间断
甘肃地区平时少雨,下雨就是暴雨。宝兰客专14标兰山隧道进口、古城岭隧道4号斜井施工现场地处离山顶垂直高度达300多米山沟里。为了确保安全,三工区就把两处施工驻地建在了半山腰上。两个驻地距离施工现场垂直距离200米,相当于60多层楼高,坡度平均在40度。出于安全考虑,工人们上下班不能坐通勤车,每天只能攀爬上千米,上下三四千个台阶的“天梯”。
“在宝兰施工现场,工人们每天上班攀爬几公里是常态,腹肌都练出来了。”赵刚开玩笑地说。
有的因工作需要,甚至再次往返。工人们上班还好,下班回来时饥肠辘辘,仰望悬在半空中的驻地,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油然而生。为了鼓励大家,项目部领导半开玩笑对工人们说:“在这里干活,你们不仅能挣到钱,而且还能锻炼出好身体。”
刚开始,工人们不适应,大多是扶着栏杆,中间要歇几次脚,才能大口大口喘着粗气爬上驻地。尤其是夏天酷热,工人们挥汗如雨,更是难以忍受。进入冬季,工人们在洞内作业,气温高,衣服经常被汗水湿透。下班走出隧道,爬到半山腰,一阵寒风吹过,衣服就结上了一层冰碴。
2014年8月,这里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瞬间冲毁了兰山隧道施工现场,半个小时洪水骤然升至1.5米深,现场物资和大型机械设备被洪水浸泡,被淤泥掩埋。他们边抢险边恢复生产,前后耗时两个月。由于驻地建在半山腰,没有受到洪水影响,所有人员安然无恙。
随着隧道的延伸,工人们从作业现场回到驻地的距离越来越远。现在每天一个来回5公里要步行1个多小时。
农民工十有九走 员工坚守建功
宝兰客专施工现场条件艰苦,吓跑了不少农民工。宝兰14标三工区党支部书记敬荣华介绍:“截至目前,签了劳动合同不久就离开的农民工就有2000余人,从开始到现在,能坚持下来的仅有100多人。”
“这里的领导身先士卒,吃苦耐劳,管理有方,让我非常敬佩。”向先平是少数坚守者之一,常年跟随中铁隧道二处这支队伍施工,虽然快50岁了,但仍很干练。
中铁隧道二处以善打硬仗著称,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一切听从组织安排,越是艰难越向前。28岁的副总工程师屈瀑,之前与未婚妻在东北项目工作。接到上宝兰线的任务时,他们结婚的东西都已置齐,请柬都已发出。屈瀑思考再三,还是告别了父母和未婚妻,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宝兰高铁建设工地的征途。
即使条件再艰苦,但施工不能落后。项目经理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严格落实“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改变了过去以开挖为龙头的组织方式,而采用以仰拱施工作业为核心,以仰拱施工速度促进开挖速度,拉动二次衬砌的办法,取得了明显效果。
目前,中铁隧道二处宝兰客专14标段累计掘进12216.2米,仅2014年度就创造了突破产值10亿元的奇迹,安全、质量和进度全线领先,成为全线的标杆,荣获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兰新铁路甘青公司2014年度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段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