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8日,世界海拔最高第一长隧道——新关角隧道建成通车,进藏铁路更加通畅。通畅的背后,蕴涵了罕见的困难和中铁电气化局员工艰辛的付出。
“登天梯”之难
关角,在藏语里的意思是“登天的梯”,这是内地通往拉萨的必经之路。关角隧道全长32.6公里,双线双洞。
作为西格(西宁-格尔木)铁路二线工程的控制性工程,关角隧道施工难度极其罕见。这里平均海拔3600米,空气稀薄,年平均气温零摄氏度,最低温度-37.5摄氏度,四季飘雪。施工前期,路基、轨道没有成型,人员进入隧道全靠步行,物资设备需要肩挑背扛,单是3万件接触网回流排运输就是大问题。隧道内部分地段长期积水过膝且冰凉刺骨,几乎没有条件成熟的施工面。工期压力大,关角隧道原定于2014年底开通单线,后改为年底双线双洞通车;交叉施工相互影响,并且为保证站前施工,业主协调给站后“四电”的工期余量几乎为零;工艺标准高,尤其是接触网施工,由于洞内低净空限制,接触网弓网悬挂由常用的弹性悬挂改为硬悬挂,并且要求误差在3毫米之内,工艺更新,标准更高。
“登天梯”之智
天梯再难也要登。中铁电气化局三公司员工于2007年11月初进场施工,为全线提供临时供电,到2014年正式通车,七年时间,两登“天梯”。特别是2014年“四电”施工,三公司在短短7个月内完成施工产值3亿元,将几十万件的电气设备、零件,1千多公里的光缆、电缆,72条公里的接触网在难以想象的短时间里安装到位,确保了线路建成通车。
面对交通不便、运输距离远、交叉施工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项目部不等不靠,在缺乏工作面的情况下,合理安排人员和工期,进行见缝插针式的施工。
在隧道贯通后的站后工程中,为了给所有施工作业面提供工作动力和照明,他们又在隧道工程作业没有完全结束的情况下,提前介入。洞内空气稀薄,人员只有带着氧气袋进洞,边吸氧边施工。同样的原因,发动机常常无法启动,只有一次一次地反复发动才能成功。
由于各专业施工交叉进行,轨道只有一条,这无疑给紧迫的工期雪上加霜。项目经理白智军凭借丰富的施工经验带领技术人员大胆尝试,发明了新的放电缆方法:用拖拉机作为动力牵引,拖动自制小平板车,边前进边放电缆,不用时还能从钢轨上取下,不影响轨道车行驶,机动灵活,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轨道运输物资及抢工放缆。
这里采用刚性悬挂接触网,刚性悬挂工艺在国内是第三次在长大隧道采用。该工艺施工精度要求高,接触网水平高度误差不能超过3毫米,工艺复杂,但后期保养、维修方便。为确保高标准完成任务,项目部请来国外专家对施工人员进行讲解培训,既培养了施工人才又确保了线路后期运行稳定。
“登天梯”之情
正如白智军说的那样:“我们怀揣着建设祖国西部的伟大志向,才能创造这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对于来自中原地区的施工建设者,最大的挑战就是克服由于高原因素造成的身体不适。高海拔地区水在80多度已达到沸点,所以煮饭烧水都离不开高压锅。有时施工忙碌做饭仓促,大伙吃的面条都是夹生的。背包里早晨出门带的水,等到喝的时候已结出冰碴。
从进场施工那天起,信号专业的参建员工就没有吃过一顿可口的午饭、晚饭。因为路途遥远,为节约上下班时间,大家往往是天不亮就进入隧道,一直到半夜才回到驻地。靠着方便面和矿泉水,他们实施了200天的抢工大干。“这辈子都不想再看见方便面了。”信号项目经理王憬说。
2014年6月份,施工人员才勉强能够进入隧道开展定测。这时,隧洞内温度最低已至零下,部分地段还有过膝且冰凉刺骨的积水。信号专业的肖建平、张坤等4名员工,穿的里三层外三层,再加上棉大衣,穿上棉靴并套上深腰胶鞋,背着仪器设备沿隧道步行定测。当时隧道内路基、轨道施工刚刚开始,现场情况并不具备站后专业施工条件,但是为了赶工期、抢进度,他们愣是淌过“水道”,精确无误地完成了全部定测,为后续施工打下坚实基础。
由于站前多家单位施工,隧道内扬尘严重。回忆那段时间,张坤总是打趣地说:“里面美得很,雾蒙蒙地恍若仙境,进洞的时候,脸是白的,头发是黑的,出洞的时候,脸是黑的,头发是白的。”
在隧道里,员工们的午饭常常是冻得梆硬的面包和夹杂着冰碴的矿泉水。苦中作乐,白智军还会和大家伙打趣地说:“我们天天在洞内吃西餐,要是有些烛光,那才更浪漫呢。”
在新关角隧道通车时刻,建设者们不仅仅享受着通车喜悦,更有骄傲和自豪:正是有了自己的艰辛付出,才有关角隧道的顺利通车,才有了进藏铁路的更加畅通。与老线路相比,列车穿越关角山的时间缩短了近两个小时,路程缩短37公里,由原来的绕行变为直穿关角山,避开了目前世界最长的展线(盘山路)。新关角隧道的贯通给中国铁路历史上又添写了新的一页。(赵萌 李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