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股份公司召开的“两会”上明确提出,“要关心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进一步健全完善生产一线和普通职工的工资正常增长和保障机制。”会议还要求各单位“要充分尊重职工的就业权,按时足额支付工资报酬,及时足额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各项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认真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努力从源头上保障和发展职工利益。”这种从员工最关注、期盼的事入手,实实在在“接地气”的举措,广受笔者所在单位员工群众的一致好评。
挨着地面才能接收大地之气,关心员工群众关心的事才能提振员工士气。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干部特别是项目负责人都要深入群众,深入到施工一线,走基层“接地气”。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客观事物规律,搞好科学管理,提升士气,促进企业发展。
现今,随着建筑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我们面临的大多是工期紧、任务重、利润低、风险大的“骨头活”,稍不留意,就会陷入亏损和砸牌子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领导和项目经理考虑最多的是进度,凡是与进度不相关的事情一律都要靠后安排,加之一些项目和业主沟通不够,付款不及时,有些该算的钱算不回来,员工福利得不到保证,员工情绪波动,士气底下,甚至造成人才的流失。
只有到一线“接地气”,才能有底气、有灵气、有活力。员工生活幸福,事关项目乃至企业发展的稳定,员工工资和社保问题又是反应较为集中的一个领域。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滋生妨碍企业运转的问题和矛盾,就会影响企业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进而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
没有一支过硬的员工队伍,再好的项目工程,再宏伟的企业目标都会成为空谈。只有为员工办实事,保障员工切身利益,才能充分激发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因此,特别是基层领导要放下身段、沉下身子“接地气”,既敢于向作风建设中的老大难亮剑,又在一线员工关切的问题上动真格,把员工群众对自己工作的评价作为衡量的尺度,时刻以员工的感受校准纠偏,才能把企业做优做强,活力无限。(马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