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4年04月30日
登天梯 筑天路
——中铁隧道参建青藏铁路西格二线关角隧道纪实
文章字数:1,971
  暮雪连青海,阴霞覆白山。七年间,中铁隧道14000多名员工先后走上青藏高原关角山,凝练出“忠诚履责,科技领先,攻坚克难,争创一流”的“关角精神”,书写了畅通“天路”——世界最长高原铁路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二线关角隧道新的传奇。
  关角,藏语意为“登天的梯”。4月15日,长达32.645千米的关角隧道全线贯通,列车穿越关角山将由现在的2小时缩短为20分钟。从此,“登天之梯”变为通途。

  七年坚守关角山

  2007年底,中铁隧道关角项目部第一批员工进场。他们承担着关角隧道其中15.273千米隧道、7千米斜井的掘进任务。
  零下20多摄氏度、狂风肆虐、高原缺氧、依稀可闻的阵阵狼嚎,躺在帐篷里的员工始终无法安然入睡……就是在这样的困难环境下,中隧人仅用47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施工便道、临建住房、生活设施建点等各项筹备工作。
  绝大多数员工有着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众所周知,教师、医生和武警官兵援藏的期限只有3年,而在关角隧道,很多人坚持了7年。问及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出口工区主任于兰刚说:“咱既然来到这里,就是要攻坚克难,忠诚履责,没话说的。”
  高原、严寒、干旱、缺氧、超长,任何一个困难拿出来都难以克服。正是在这样“五毒”俱全的恶劣环境下,中铁隧道员工凭借“狂风吹不走,烈日炙不化,干旱渴不死,严寒冻不裂”的品质,七年磨一剑,圆满完成任务,甚至帮助兄弟单位多掘进562米。

  引领创新“国家队”

  关角隧道集复杂地质于一身,有隧道建设史上地质博物馆之称。高寒缺氧也给项目施工带来诸多问题,作业人员操作不稳定、机械设备只能发挥80%有效功率。项目部充分发挥隧道建设“国家队”的专业优势,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为高原长大隧道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高原特长隧道正洞长距离多工作面掘进的通风始终是制约施工的重要问题,也是保障员工职业健康的关键。项目技术人员首创并应用了“斜井中隔板巷道式通风技术”,保证了施工掌子面空气清新,含氧量充足,确保了斜井进入正洞后三四个工作面可以同时正常施工。这项技术在全隧和西北各铁路高原隧道得到推广运用。项目部还首创并应用了“长大斜井皮带机出碴运输及设备配套技术”,减少了出碴大车尾气对洞内空气污染,缩短了出碴作业时间,缓解了斜井交通压力,提高了安全度。
  施工中,项目部取得3项重大创新成果,撰写论文25篇,其中《高原高寒地区特长铁路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对促进解决软弱围岩施工容易产生大变形和坍塌的技术难题作出贡献,荣获中国中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在铁路隧道工程中大面积推广运用。

  标准规范铸品牌

  “世界高原第一长隧”的影响力巨大。自开工以来,项目部积极推行标准化管理,使工程达到安全优质的目标,于世界屋脊再树中国中铁品牌。
  关角隧道是高风险隧道。项目部将施工安全作为干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制度、落实岗位人员安全职责、辨识安全风险源、加强安全培训……自2007年11月开工以来,项目从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项目部以争创国优工程为目标,狠抓工程质量。他们完善制度,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严把材料检测进场关;执行规范,做好技术交底,严把工序关。为满足冬季施工需要,项目部加大投入,建立了3个中心拌和站,促使质量达标,满足履约要求。项目部先后两次获得业主质量信用评价第一名。
  高原生态环境脆弱。项目部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在施工过程中对弃碴和垃圾场地进行挡护,禁止乱倒乱放;对洞内污水排放,设置沉淀池,做到达标排放;加强油水管理,防止污染草原,并对生活区垃圾进行填埋;及时复耕,恢复草原生态。

  和谐之歌满天路

  项目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业主没有考虑高原补贴的情况下,坚持发放高原补贴,提高员工收入水平。截至今年3月底,已发放高原补贴7000余万元。
  项目部招录16名优秀劳务工为正式员工,其中向东已经成长为工区副经理;对困难家庭进行帮扶,解决了不少子女入学、家庭成员重大疾病等急难问题;为19对员工在工地举办了婚礼;做好高原病和鼠疫防治工作等,增强了企业凝聚力,促进了项目建设稳定、和谐、有序推进。
  关角隧道地处蒙古族、藏族牧民聚居地,项目部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妥善处理路地关系,尊重少数民族风俗,自觉维护当地百姓利益。开工之初,主动为当地牧民修建牛羊转场过山通道,赢得地方和牧民的信任和好评;施工过程中,按程序、讲政策,做好征地拆迁和补偿工作,建立了良好和谐的企地关系。2010年玉树地震期间,项目部救援突击队千里驰援,为灾民减少400多万元财产损失。受灾群众在自家残缺的土墙上打出“玉树加油,感谢中铁”的横幅。项目部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评为“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七年奉献高原,高标准建天路,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卢春房3次来到施工现场;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记者频频来到现场采访报道,有力宣传了“中国中铁”品牌。 李庆安  朝鹤  巴国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