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密密麻麻的线路图上,在深深的地下通信光电缆之中,在他从容的背影中,可以感到他浑身充满正能量。
中铁五局电务城通公司员工王平,今年不到40岁。1997年参加工作后,他从一名只有中技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逐渐成长为一名通信工高级技师、中铁五局“金牌员工”。按他的话来说,动力,源自于对企业的爱没有止境。
爱企敬业 勇当能手
通信技术日益更新,王平十几年如一日,克服高度流动分散、野外作业生活艰苦等困难,长期坚持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技术。他在工作中勇于挑战尖端技术,很快实现了由实干型向知识型、技能型工人的跨越,成为本专业的技术尖兵和带头人,并且凭借多年来现场施工经验,多次成功处理通信设备紧急故障,为企业争得信誉。
2007年2月,他在负责南昆线无线列调改造工程的技术工作中,从项目设立、线路调查、安排组织施工,到全面负责无线列调新旧设备倒接、系统开通(由于线路较长,开通周期长达15天),到最后自学电脑办公软件、CAD制图,独立编写了竣工资料,由于安排得当,开通很顺利,受到了百色电务段的好评,为改造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009年,他汇同设备管理单位、工程监理等人员,到西格线天棚车站通信机械室调查搬迁设备。在无人触碰设备的情况下,接入网设备突然断电。突然断电将会影响铁路行车,如果此时列车到达,非出事故不可。设备不属于施工单位管理,但他凭着极强的责任心和丰富的知识,立刻查找到问题的所在——电源稳压器的自动启动功能未设置,当双路开关自动倒换时,稳压器不能自动启动所至。随着王平的手按下去,“砰”的一声,电源开关吸合了,显示正常,大家才松了一口气。管理单位有关负责人握着王平的手说:你真是一个专家啊!
恪尽职守 勇创精品
王平坚持以“一点也不能差,差一点都不行”的工作态度和“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严格执行工作标准和技术规范,解决了一道道施工难题。
2010年,他在组织完成西格二线GSM-R系统从青海湖站(原托勒站)至天棚站26个信号中继站的8芯光缆分歧引入、系统测试、调试中,由于既有40芯光缆线路光纤顺序错乱,且有部分光纤中断,导致无法在既有光缆线路上加装8芯分歧光缆接头。建设单位委托处理,他组织人员,利用光电话、光源光功率计、配盘表和纤序表,结合出现的问题,逐个接续点、分歧点进行纠正,卡控指标,很好地解决了光缆线路纤序错乱的难题。建设单位给予充分肯定,为企业赢得了声誉。
2012年底,他负责广深线布吉站房工程通信、信息专业架子队的技术工作。布吉站站台是无柱站台钢结构雨棚,高度高(9-12米),跨度大,又临近既有线电气化铁路,雨棚信息桥架安装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巨大。他设计制作了“高空悬索吊篮作业平台”安装信息钢槽并创新施工方法,提高了30%的功效,节省2/3的设备购置费,共计为本工程节约直接成本20余万元。由他命名并编写的“高空悬索吊篮作业平台”工法,已公开发表,并立项为公司QC成果项目。在布吉铁路客运信息工程中,他组织人员优化施工图,编制完成了190余万元的设计变更,使效益达到最大化。
任劳任怨 勇于奉献
2013年,南宁枢纽“四电”工程进入攻坚阶段。按期开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中铁五局在南宁铁路建设市场的信誉和经营开发。面临这种情况,作为通信架子队技术尖子的他,放出一句狠话:就是脱掉一层皮,也要保开通!他和时间赛跑,深夜,房间里总能看见他“伏案疾书、细致审图”的身影;清晨,施工现场又早已留下他急促的足迹。每天留给自己的休息时间不足5小时,一日三餐没有定时。通信传输网图优化、开通过渡方案编写报审、施工组织方案编制实施,一项项工作在他手中完成。在联调联试的那段时间,他几乎没离开过机房。开通前的那晚,他为信号专业提供的TDCS系统的2M通道调试完成后,已经凌晨三点,连续熬夜身体透支的他倒在机房的地板上就睡着了……
17年来,王平先后参加了8条铁路干线、2条城市轨道交通、1条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先后提出施工设计变更9次,解决技术难题13项,排除通信运行故障21次,负责安装完成200多个交通枢纽通信楼、车站通信室,区间通信站等,均一次性验收、开通成功,被评为优质工程。陈凯 岑轩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