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6年一个寒冷刺骨的冬夜,一弦冷月默默挂在天空。晚自习回家的路上,我和同学边骑着自行车边大声背诵汪国真的诗歌《热爱生命》:“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少年的我们意气风发,充满那个时代积极向上、拼搏奋进的精神。虽然当时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花季的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为了未来而风雨兼程。
新世纪,2011年我已参加工作。夏天的晚上,我独自在闺房读书,母亲让弟弟喊我下楼去院子里吃西瓜。看着正读得如痴如醉、不肯去院中纳凉的我,弟弟不解地对父母说:“姐姐真是个奇怪人,放着又甜又凉的冰镇西瓜不吃,这么热的天有什么书能看得那么入迷?”
弟弟不知道,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她笔下的孤女简·爱正在与命运抗争,而我被她独立的人格、丰盈的内在和强大的心态深深吸引,完全忘记了七月的酷暑和房间的闷热。
在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的简·爱对罗切斯特先生说:“你以为我贫穷、卑微、不美,就没有灵魂吗?你错了!我的灵魂和你的一样完整。”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女性宣言啊,它让一个女孩子明白真正的魅力不是肤浅的妆容和华服,而是内心的充实、人格的独立和灵魂的高贵。
简·爱在莫尔顿当乡村教师时,她教导孩子们:“多读点书,多学本事。书读多了,不一定带来运气,却能让你看清自己想要什么。”虽然历经挫折和不幸,简·爱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当你的精神世界足够丰盈之时,你终将会遇见跟你同频的人。当你让自己由内而外变得更好之时,你期待的幸福生活也会降临到身边。简·爱通过阅读和思考构建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体系,最终赢得美好爱情、幸福生活,以及世人的尊重。
2008年我在桂子山上读研,整个九月的傍晚,日日坐在佑铭体育场的看台上捧读《史记》。中华书局点校版繁体竖排的十册《史记》读完后,一万多株桂花树都已盛开,整个校园弥漫在甜蜜的桂花香里。
二千多年前的司马迁用他的文字带我领略了一个个王朝的兴盛衰亡,也见识了一个个王侯将相、刺客商贾的独特人生。读完这样一部伟大的史书,仿佛穿越了几千年尘封的岁月。合上最后一卷书的最后一页,独自一人坐在那里,直到一轮明月挂上中天,素淡的月辉洒满衣襟,我才缓缓起身。回宿舍的路上,桂花的香气沁人心脾,历史的画卷在脑海里波浪般翻涌。
2011年秋天,我在家乡一所高校教书。在讲授苏轼和他的《赤壁赋》时,我携着这群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来到浉河之畔,在星辉铺满河面的空灵禅境中,沐浴无尽的清风和明月,体悟文学之美和生命与宇宙交融的阔大深沉。学生们吟诵着:“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清风习习,明月朗朗,我带着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们与先贤圣哲进行跨越千年的对话,体悟“君子”的人生境界和生命情趣,完成了一次读书人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的文脉传承。
前不久,公司工会给我寄来了一本梁永安教授的著作《她们何以不同》,这本书以52个生活之问,对女性群体现状和困境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阐述。乔治·马丁说:“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阅读此书的过程,也是经历不同女性人生的过程。
记得有一次奶奶和姥姥在院子里一边晒太阳一边为家人裁制冬衣。奶奶天真地问:“她姥姥,你们乡下的太阳也这么大这么暖和?”姥姥忍着笑,回答道:“太阳就这一个,哪里分我们乡下的你们城里的呢?”
晒着秋日暖阳的两位老人都已经离世十几、二十余年。奶奶从未曾走出豫南的那座小城,我却带着对她的记忆抬头看过无数城里和乡下的太阳。而且因为读书,我从工厂进入高校,又从高校转行到央企。在中国中铁工作的这十几年里,我从北到南参加过石武高铁、宁西铁路、武汉地铁,以及韶新、阳信和佛肇云高速公路等的建设。勤于读书,让我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能很快得心应手;乐于读书,让我不论置身何处都能保持内心的安稳和丰饶。
读完《她们何以不同》,我在日记本上写道:“这本书让女性认清自己的处境,树立独立意识,性别不是边界,偏见才是。也许读了很多书,我们仍要回归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但在字里行间经历过千百种人生、在卷帙浩繁里汲取了无数智慧,我们终将变得更辽阔丰富、更坚韧不凡。”
打开窗子,将圆未圆的一轮明月已升起在城市的夜空。从青葱少女到两鬓初染霜雪,似水流年伴着书香缓缓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