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有“江海门户”之称的江苏南通海门,一座现代化的高铁制梁场正以“中国速度”铸造时代精品。走进中铁上海局海门制梁场,党旗在龙门吊的轰鸣声中高高飘扬;建设者的胸前,党员徽章在焊花闪烁中愈发闪亮。这个承担着北沿江高铁沪宁段643孔箱梁预制任务的重点项目,始终以“党建铸魂、匠心筑梁”为核心理念,将红色基因深植工程建设,在长江之畔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央企党建与生产经营同频共振的奋进之歌。
“红色防线”守护施工底线
“支部建在梁场,党旗插在一线”,这是海门制梁场党建工作的鲜明注脚。海门制梁场按照国铁集团“安全穿透式管理”要求及时延伸出“党建穿透式管理”模式,助力安全生产管理。在工作中,梁场党支部将党员划分为若干安全责任单元,签订《党建穿透式管理责任书》,明确党员在安全监督中的核心职责;党员带头履行“五项包保”中的安全质量责任,每日检查劳保用品穿戴、安全防护设施及“三违”现象,每周参与项目周检,监督隐患整改;严格落实“三级教育”培训与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抽查机械安全报备与消防措施。
为强化安全意识,党员主动参与安全制度修订与实施,协助完善《安全质量生产管理制度》等规范;围绕“安全生产月”“质量月”等主题活动,以安全文化墙、案例分享会等形式普及安全知识。同时,建立“党员整改通知单”机制,对材料堆码、扬尘控制等文明施工问题及时纠偏,推动“一区六化”管理标准落地。
同时,梁场党支部依托“三维考评体系”与《党建穿透式管理日常考核表》,将安全绩效与党员晋升、评先评优直接挂钩。考核涵盖安全事故、红线问题、隐患整改等关键指标,对优秀党员颁发流动红旗,对不合格者进行谈话提醒。2024年,项目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获评南通市海门区总工会“工人先锋号”。
“红色引擎”激活效益潜能
在施工生产中,梁场党员立足岗位冲锋在前,以技术创新、管理优化与资源整合为抓手,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创效动能,实现降本增效与资源最优配置。
在党员的带领下,梁场实施了系列降本增效举措,充分发挥大商务管理优势,通过泥浆循环利用技术将50万立方米施工泥浆转化为土方,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优化钢板桩施工方案,以自行租赁设备替代分包,节约大量成本;跨项目调拨钢筋棚、模板等周转材料,盘活闲置资源552万元;在梁场建设中开展4组方案比选(如管桩与CFG桩、装配式围墙与砖砌体),累计节约场建成本307万元。
梁场党支部以“党建共建”为平台,与南通市海门区交通运输局铁办等单位结成党建联合体,通过“政企协调会”解决材料运输受阻、临时用地审批等阻点问题13项,减少因外部因素导致的工期延误与成本增加。
系列举措推动项目成功获评中国中铁“大商务管理先进单位”和中铁上海局北沿江项目“大商务管理优秀单位”荣誉。党员带头完成的智能工装研究、连续梁施工等20余项专利,进一步为创效提供技术支撑,形成“党员带头创效、全员参与增效”的良好局面。
“红色合力”攻坚生产节点
每到攻坚克难的关键节点,就有党员冲锋在生产一线,以技术突破、节点攻坚与高效协同,推动施工生产提质提速,确保项目按计划高效推进。
针对连续梁施工精度高、桥面系工序复杂等难题,党支部第一时间组建“党员技术攻坚组”,由党员骨干牵头成立研发专班,攻克智能工装设备研发难题,推动底座板施工在全标段率先启动,较计划提前完成节点目标。
梁场党支部建立“党员攻坚路线图”,将总进度分解为周计划,每日召开“十分钟碰头会”协调资源。实施“红黄牌预警”机制,滞后节点由党员牵头48小时内解决(黄牌)或启动专班攻坚(红牌),控制性工程实行“党员带班倒计时”,确保重大节点按期完成率100%。在党员带领下,项目先后实现全线首根桩基、首个承台、首榀箱梁架设等关键节点,3次荣获中铁上海局指挥部“红旗分部”。
党支部构建“三维考评体系”,将党建工作成效与管理人员晋升、评先评优挂钩,通过“支委带骨干、党员带群众”的结对模式,3名青年员工递交入党申请书,28项施工生产决策经支委会审定后高效推进。
如今,海门制梁场已率先完成北沿江高铁沪宁段生产任务,在全线无砟轨道智能工装观摩会上获沪杭公司业主高度认可,10余家中央级媒体对此进行刊稿报道,成为北沿江高铁建设的“样板工程”。
党建促安全筑牢底线,党员促创效激活潜能,党员关键节点攻坚,中铁上海局海门制梁场以“党建铸魂、匠心筑梁”为核心理念,将红色基因深植工程建设,一幅央企党建与工程建设深度融合的最美画卷正在长江之畔徐徐展开。 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