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位友人的力荐之下,我沉潜于十余个夜晚,终于读完了狄更斯先生这部60余万字的煌煌巨著《大卫·科波菲尔》。这于我,是一次迟来的重逢。
在此之前,我对这本书的最后印象,固执地停留在高二历史课的一个瞬间——黑板被敲击三下,留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卫·科波菲尔》”这个冰冷的考点。此后经年,我浑然不知它竟是狄更斯以血泪人生为底色的“心中最宠爱的孩子”。更未预料,人生的某个转角,我会与它如此深刻结缘,为其中人物的悲欢如此魂牵梦萦。
翻开书页,仿佛推开一扇吱呀作响的旧时光之门。狄更斯刻刀般的笔触,将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粗粝与生机拓印于纸页:浓雾、煤灰、阴暗街巷,以及在生存重压下挣扎、碰撞的形形色色灵魂,善良与邪恶、真诚与虚伪、慷慨与吝啬、高尚与卑鄙时刻上演。这并非遥远的历史图景,其内核直指人性永恒的挣扎。
尤其触动我的,是狄更斯赋予那些“苦孩子”的深切凝视。大卫的童年阴影、少年漂泊、在夹缝中求生的坚韧,以及最终在善良援手下攀回人生正轨的历程,其核心的苦涩与微光,穿透了时代的隔膜。而真正让我心灵震颤、眼眶湿润的,并非跌宕的情节本身,而是那些闪耀着人性微光的细节。它们如此朴素,却如暗夜中的星火,精准地映照着我们当下的生活与心境。
米考伯先生关于收支的“箴言”,那份在生存夹缝中精打细算的无奈与黑色幽默,何尝不像今日为房贷、账单、生活成本焦头烂额的我们?那份窘迫中的坚韧,是跨越时空的共鸣。陌生车夫塞给饥饿大卫的一便士,这“雪中送炭”的微小暖意,解了“倒于树篱下”的燃眉之急。它无声地提醒:一个陌生人不经意的微小善意,往往能成为他人绝境中的救命稻草。在这个日益原子化的社会,这份朴素的道理,其力量愈发珍贵。
佩戈蒂先生寻找、宽恕迷失外甥女的誓言,那份源于血脉、不计代价的亲情之韧与宽恕之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底层人民最本能的坚守。这份坚韧与包容,正是穿越时代风雨、支撑无数平凡家庭的基石。
最令我心头一热的,是大卫在书籍中寻找慰藉的自白:“那些书是我唯一的慰藉,我对它们真诚无欺,正如它们对我坦诚相见一样。”这直抵心灵的共鸣,让我瞬间理解了毛姆那句“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的真正重量。当大卫蜷缩角落,从亡父的藏书中汲取力量,修补心灵的创口时,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在现实重压下寻求精神庇护的灵魂——包括我自己。
这份感触,在当下尤显深刻。信息技术狂飙,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被无限加速,无形的压力如影随形。参加工作刚满两年的我,亦被职场的不公、理想的碰壁、人际的迷惘、深夜的自我怀疑所裹挟,常在夜深人静时倍感彷徨,仿佛被遗弃在冰冷的角落。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大卫·科波菲尔》这类“成长型小说”的浸入,如同一场及时的心灵救赎。
沉浸其中,那种从书中人物身上猛然瞥见自己过去“影子”的瞬间,实在奇妙无比。走近那些被狄更斯赋予了鲜活色彩的生命,与他们一同欢笑、一同落泪,一种深刻的共鸣油然而生:“原来世上竟有如此多与自己相似的灵魂!”他们经历的迷惘、挣扎、痛苦与最终的救赎或沉沦,如同跨越时空的镜鉴,映照着我当下的困境。这份“吾道不孤”的体认,神奇地驱散了那噬骨的孤独感——个体的磨难虽具体各异,但关于成长、挫折、爱与救赎的母题,是人类共通的经历。这份领悟,悄然加固了我走出当下低谷的信念,如同黑暗中握紧了一束微光。
深夜里,我释然而郑重地合上这本厚重的书。维多利亚时代的煤灰早已落定,但大卫·科波菲尔的故事,如同一盏跨越时空的煤油灯。它永恒闪耀的,是那在苦难中坚守的善良、在黑暗中传递的温暖、在绝境中不灭的希望。此刻,我终于懂得狄更斯为何视其为珍宝。这不仅是他与自身苦难达成的一场壮丽和解,更是穿越时空,写给所有在各自时代黑暗中摸索前行者的一封温暖情书——无论境遇如何,人性的光辉与书籍的力量,永远是穿越幽谷、寻求光明的可靠依凭。
当年历史课上那个冰冷的考点标签,此刻才真正绽放出其内在的、温暖而恒久的光芒,它不再只是一个名词解释,更是照亮我漫漫人生前路的一盏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