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阳站,一片大风大阳之地。初到时,此地开拓已一年有余。作为朔黄线上最大的物流专用线,追寻此地旺盛发展的根源,惯看劳动者汗水铄金的智慧和力量。这份旺盛的生命力令我深受触动,却又难以尽述。旭阳,究竟因何而“曜”?
这是旭阳站七月里平凡的一日。晨光初启,行车室内交班汇报声铿锵有力。结束了十二小时夜班的车站值班员薛帅强,正向接班者王超逐一交代:列车运行计划、到发线占用与防溜实况、调度命令要点……事无巨细,字句清晰。王超身着笔挺制服,肃立聆听。交接完毕,双方互致一礼。虽非礼堂,行车室内庄重肃穆的气氛却格外浓稠,这是责任沉甸甸的分量。
“旭阳是个好地方,我们也赶上了好时候。”午饭时分,调车长邢国伟师傅如是感慨。他历数此地的好:十元餐食能饱腹暖心;为御寒冬,调度楼通铺地暖,从头到脚暖意融融。短暂的餐叙结束,邢师傅又风风火火赶回行车室,临了丢下一句笑谈:“吃了好饭,干活得更卖力些。”戏言背后,藏不住那份由衷的自豪感。
铁路行车,一岗一站皆需倾注全力。在旭阳,挑战尤甚。此地高寒,四野无遮,朔风常年呼啸。冬日里,人裹成笨拙的“棉粽”,动作迟缓,形貌带几分滑稽。而列车摘挂、对位装车、站内调车的辛劳,汗水又由内而外浸透衣衫,在寒风中变得阴冷黏腻,每一次外出作业都是意志与耐力的消磨。机车一声长鸣,列车缓缓启动。刚完成解保连挂作业的邢师傅,迎着夕阳立于站台目送列车远去。额角的汗珠在余晖下细密闪耀,脸颊松弛,漾开满足。我站在他身旁,试图穿透厚重的防护服,窥探那复杂难言的心绪。当列车彻底消失在地平线,我终于读懂了他深井般的眼眸,那是重担卸下的释然,亦是坚守不怠的余勇。
夜色深沉,月明星稀。线路上的王月飞师傅已奔忙整夜。此刻,他熟练地用紧固器勾起“铁鞋”,提在手中。“今晚最后一列,发走了。”万籁俱寂中,庞然铁龙发出雄浑的笛声,王师傅的脸上,欣慰的笑容悄然浮现。来时路艰,归途却显平坦。月光如水,清朗而不刺目,不必紧盯脚下道砟,我随王师傅的脚步越走越轻快。月满之夜,理当圆满。他所在的班组,近日超额完成了任务。“发车两列、甩车两列,咱班够厉害!”喜悦化作若有若无的小曲,从他口中哼出,旋即被夜风卷走,消散在空旷里——这,是劳动者坦荡的热肠。
历练其中,终有所悟。我如一只试羽的雏鹰,在公司的包容与引领下日渐强壮;旭阳,诚然未行于坦途,风沙雨雪是常态,天地星月是背景。然而,此地劳动者所蕴藏的韧性、所倾注的付出、所闪耀的智慧,必将恒久地发光发热。
日出有曜,此间旭阳。这群人,正是那热烈升腾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