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南长江大桥建设工地的食堂,每日清晨总被一缕清甜的香气唤醒。员工们排起长队,从蒸笼中捧出滚烫的糯玉米。朝阳下,饱满的金色颗粒泛着温润的光泽。“这是从附近老乡那里买来的,田里刚摘的,还带着露水呢!”食堂师傅老张笑道。这些来自汉南沃土的糯玉米,正以最朴素的方式,滋养着跨江大桥的建设者。
今年春,当大桥下构基础在江畔扎根时,沿岸农田也迎来新一年的播种。农人老王蹲在地头,目光掠过江面高耸的塔吊,粗糙的手指在泥土中精准划出弧线,将一粒粒玉米种子点入三厘米深的土穴。“大桥开工,玉米下种,都是新生命。”他喃喃道。
汉南特有的冲积土壤,砂质透气,保水如绵,恰似为糯玉米量身定制的温床。不远处,工人们正将混凝土注入桩基。两种迥异的劳作,在这片土地上形成奇妙的共振——都在为未来的“丰收”奠基。
盛夏,玉米秆以惊人的速度拔节,很快便高过人头。站在田垄望去,碧浪翻滚的青纱帐,与江边节节攀升的桥塔构成一幅蓬勃的画卷。工地安全员每次巡查,总会绕到田边驻足片刻。“看它们长高,就像看我们的桥一天天成势。”
六月的暴雨,是土地对所有建设者的试炼。农人披星疏浚沟渠,守护玉米田免遭水患;工人连夜加固围堰,为初生的桥墩遮风挡雨。风雨过后,玉米叶上水珠滚落,折射出虹彩;桥墩洗尽浮尘,混凝土的筋骨更显坚实。两种不同的“作物”,都在洗礼中淬炼出韧性。
收获季,汉南的田野在凌晨苏醒。头灯光束摇曳,农人穿梭于青纱帐间,采摘带着夜露的鲜苞。他们必须赶在晨曦前,将这份清甜送达市场,也送到大桥工地的蒸笼里。
汉南糯玉米独特的口感,成了建设者与这片土地的味觉纽带。其软糯源于特殊的支链淀粉,清甜则得益于此地显著的昼夜温差。当工人剥开薄薄的苞叶,齿间溢满的不仅是香甜汁液,更是这片土地凝结的阳光雨露。“加班到深夜,一个热腾腾的蒸玉米,就是最好的慰藉。”技术员安维说。他的笔记本里夹着几缕玉米须,准备带回老家给父母看看。像他一样的建设者,正通过这朴实的糯玉米,与陌生的汉南建立起奇妙的联结。
汉南长江大桥落成后,将大幅缩短农产外运的里程。在建设过程中,这些糯玉米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其中——滋养着建设者的筋骨与心田。这是一种无声的共生:大桥重塑着土地的明天,土地则以最原始的方式,支撑着大桥的崛起。
夕阳西下,立于初具规模的桥面西望,无垠的玉米地在夕照下流淌着熔金。不久,汉南的糯玉米将乘着这座大桥,走向更远的远方。但无论行至何处,那独特的糯香与清甜,总会唤醒关于汉南的记忆——关于土地的力量,关于建设者汗水浇灌的故事。
在汉南的时空交汇处,一粒玉米与一座跨江大桥,就这样共同书写着大地的记忆与未来。当建设者咬下第一口温热,他们品尝的不仅是汉南的风味,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连接、生长与馈赠的深沉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