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中国中铁2025年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中铁建工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魏心柏代表中铁建工作了交流发言,现摘要整理刊发,供学习参考。
中铁建工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构建媒体矩阵、深化价值传播、促进人文交流,生动展现扎根属地、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企业形象,为中坦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途径:从“讲好故事”到“有效传播”
面对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变革,中铁建工深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潜力,构建起“国内外联动、线上线下协同”的多主体、立体式的国际传播途径。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坦桑尼亚属地媒体,在《每日新闻》《公民报》《自由报》《今日新闻》《姆布数字报》等主流媒体报刊发声,2024年聚焦重点工程与民生项目刊发30篇次深度报道,“经济引擎”“发展伙伴”“民生改善”等成为企业形象的关键词。创新传播方式,针对“Z世代”青年群体特点,建立多平台协同的新媒体传播体系。在国外媒体平台开设账号,与国资小新Facebook和中国中铁Facebook、Twitter、Ins账号共享内容。坦桑尼亚会计学院姆旺扎校区交付等重大事件通过新媒体传播触达海外受众超百万人次。借助自媒体的亲和力,“坦桑籍员工+坦桑网络大V”的传播模式更接地气。坦桑员工自主拍摄的20余部在CRJE成长历程的短视频,引发当地受众强烈共鸣。邀请当地网络大V哈米萨·莫贝托到尼雷尔大酒店拍摄探店视频《从荒原到地标》,从本土视角来展现的中国企业匠心工艺与智慧管理更具说服力,酒店员工阿巴西从孤儿到星级厨师的蜕变故事更富感染力,在海外社交平台总浏览量突破150万次。
认同:从“形象塑造”到“情感共鸣”
中铁建工通过传播企业推动坦桑尼亚经济社会发展、造福坦桑民众的鲜活案例和硬核数据,让贡献中国智慧、共享中国技术、追求合作共赢的“值得信赖的发展伙伴”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以绿色建造案例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动实践。在塞伦盖蒂生态敏感区等项目中,创新应用六大环保技术,推动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经《每日新闻》等主流媒体报道后,中国企业“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广获认可。发布《坦桑尼亚国别社会责任报告》,用纳税、就业、公益等硬核数据说话,阐释“共商共建共享”合作理念,展现中国企业全球治理贡献,荣获坦桑尼亚建筑业商会“最佳土木工程承包商”“最佳电气工程承包商”双项大奖。依托“教育+实践”双轨体系,用中国技术标准为坦桑尼亚基建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联合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中智国际教育共建“班·墨学院”,实施达市大学等高校毕业生实习计划,培育出94%属地化率产业工人队伍。通过“师带徒”,把中国住建部《建筑业10项新技术》7大项16小项及57项国标行规授之以渔。纪录片《中国师傅》讲述了以彭兆奎为代表的中铁建工“老师”,在坦桑尼亚培养出108名非洲徒弟,72人成长为技术骨干,8人成功创业的案例。以丰巴集装箱港口等标志性工程为载体,打造“一带一路”实景课堂,常态化开展“工程开放日”活动,邀请200余名代表实地参访。通过现场讲解、纪录片展播等形式,展示项目对当地教育、物流等领域的改善成效,赢得当地民众的情感共鸣与信赖支持。
交流:从“走出去”到“融进来”
人文交流是跨越国界的“心之桥”。中铁建工通过深化文化互鉴、投身公益实践等举措,打造相互融合的人文格局。自1969年援建坦赞铁路至今,中铁建工与坦桑尼亚人民结下深厚历史情谊。2024年中坦建交60周年之际,中铁建工联合中国驻坦使馆、新华社举办主题展览,通过百余幅历史照片再现中非合作历程。坦桑尼亚外长马坎巴动情评价:“中铁建工不仅是基建承包商,更是中非友谊的使者。”深化文化互鉴,中方员工系统学习当地的斯瓦希里语,提升沟通效率,增进对当地文化习俗的认知,也让坦桑员工感受到了中方员工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坦桑员工则通过参加乒乓球友谊赛、春节联欢会,沉浸式体验包饺子、制月饼、贴春联等中华民俗,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双向互动打破了文化隔阂,让“我们”的共同体意识更加有归属感。持续提供社会公益服务,2024年完成127个村庄电网改造,使3.6万居民告别煤油灯时代;在多多马小学等4所学校开展“与爱同行”活动,捐赠2000余份学习用品;向梅莎博乐基金会捐赠500万坦先令生活物资;联合阿巴萨银行举办“未来之星”儿童公益活动,邀请70余名儿童参与并提供学习用品套装,同时投入315万坦先令支持当地教育体系建设。这些行动赢得“CRJE,好样的!”的赞誉。
今后,中铁建工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在传播主体日益多元、传播资源更加丰富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探索提升国际传播力途径,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央企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