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0日
中铁建工完成南极秦岭站度夏建设任务
文章字数:1,133
  上海讯 3月18日,参加完成南极秦岭站度夏建设任务的中铁建工42名南极建设者顺利抵达浦东国际机场。
  此次任务完成了秦岭站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室外管网系统、储油系统等工程,建设者全力以赴将秦岭站打造成“功能完整、设备先进、低碳环保、安全可靠、国际领先、人文创新”的现代化极地考察站。
  2024年11月1日,中铁建工南极建设者随同中国第4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出发,历经29天、7570海里的航行,11月30日成功抵达南极中山站。
  中铁建工南极项目总工程师曹涛介绍:此次南极考察,中山站区域冰情严重、前进困难。12月10日,“雪龙”号重新调整船位至合适卸货点后,队员们化整为零,分批次通过直升机吊运物资。12月22日,中山站1200吨物资卸运完成。24日,“雪龙2”号和“永盛”号货轮抵达恩克斯堡岛,开启秦岭站卸货工作。期间,秦岭站经历了降雪和大风等恶劣天气,有效卸货时间不足5天。队员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高效的协作,克服了寒冷、困倦、生物钟颠倒等困难,吊车组、陆上转运组、码头组、船舶转运组和“永盛”轮不间断轮班作业,建设者加班加点、全员联动,陆、海、空统筹,资源融通,完成共计5960吨物资卸运,为实现此次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中铁建工南极项目经理郑迪介绍:此次秦岭站建设任务涉及工种多,时间紧、任务重,中铁建工采用全模块化装配式建造技术,实现建造过程高效化与精准化。出发前,建设者根据不同功能单元,将上千个设备进行归类,高效集成为功能模块,在工厂进行模拟拼装。到现场后,虽然暴雪天气能见度极低,建设者仍能熟练地安装。机电管线施工中,建设团队通过系统三维建模进行优化集中,大幅减少焊点,提高了施工效率。
  面对复杂恶劣的天气环境,建设者灵活地与狂风暴雪打起“游击战”——“你退我进,你进我换”。风暴稍减弱,他们便争分夺秒地进行管线铺设、光伏支架安装、手工板拼缝等室外作业。一旦风暴加剧,则迅速投入海水淡化间钢平台加固、后勤中心室地面现浇、机制板屋顶拼缝处理等施工中。
  历时15天,建设者在完成物资卸运的同时,建设了10个功能单元。其中,在秦岭站建设了世界首个规模化清洁能源系统,其包括“风、光、储、氢、荷”等多途径发电。氢能的应用开创了我国南极考察清洁能源使用的先例。光伏和风电占整个站区总能源容量的60%,在无风无光的情况下,可为站区提供约2.5小时、最大150千瓦负荷的供电,保障考察站科研设备和基本生活设施短期纯绿色运行,助力秦岭站成为各国科学家和考察队员在罗斯海地区的关键科学平台。
  据了解,本次南极考察是中铁建工建设者第21次随队远征,83人参加。其中,72名建设者参加秦岭站建设,目前仍有30名建设者坚守南极,在越冬期间继续推进秦岭站机电安装和室内装饰装修等建设工作。参加中山站建设的11人正在归航途中。 (刘凯 兰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