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7点,一个大家熟悉的身影都会准时出现在中铁高新工业股份中铁山桥道岔分公司机加二工段(以下简称工段),他不时驻足,双眼“忙个不停”,巡视着工段每处工序的情况,从备料到机床,不一而足。这样的巡视,他已经坚持了近30年。他就是工段段长周飞,前不久,他所在的工段荣获“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称号。
“我们工段一共62人,作为道岔生产的核心工段,主要负责对钢轨轨件进行加工。”周飞说,这一环节恰似人体的躯干,承上启下,是整个道岔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精于工,严格控制加工精度
一直以来,该工段始终坚持精益生产,自1996年起,参与了中国铁路六次大提速,按时按质完成了雅万高铁、孟加拉国铁路、匈塞铁路等“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工程任务。
作为不断刷新“中国速度”的关键设备,道岔产品对精度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以时速350公里以上的高速道岔为例,每20米高度差不能超过1毫米。
铣工王宇新介绍,“我们工段必须保证加工公差在0.5毫米甚至0.3毫米以内,否则后续工段的累计公差就会很大,影响道岔钢轨的自然密贴,威胁列车运行。”
技术好不好,事实说了算。2023年,该工段生产的普速道岔一次交验合格率达到99.99%;高速道岔工艺过程合格率达到100%;监造产品廓形合格率达100%。
创于新,做生产一线的发明家
“每一次新产品都是一次创新。千难万难,不能说难,多摸索、多学习成为我们的日常。”周飞朴实地说。
道岔钢轨件钻孔时有一个环节叫作倒角,过去这一工序需要两步完成,钻孔之后再切边,费时费力。为攻克道岔钢轨件自动双向倒角的技术难题,大家集思广益,反复进行了无数次试验,最终研发出新型双向倒角钻头,实现钻孔机床一次性双向倒角,产品质量稳定性提高至98.8%以上,节约制造费用6万元,生产效率提升一倍以上,同时保证了绿色安全环保生产。
“你们可能不知道,工段原来还有刨插工,但随着技术的更新、机械化进程的加快,现在这些工人都变成了铣工。”王宇新补充道。“刨改铣”一字之变,见证了大家每一次的革新与创造。工段通过发掘机床特性、研究设计新型工装及专用刀具,改变传统道岔轨件加工方式,针对短尖轨类轨件铣削顶调后难以保证工作边平直度问题,研究制定了先预顶弯后加工的工艺方案,设计了液压可调定位工装安装于单轴数控机床,实现了弯折类轨件的数控铣削加工。在不断探索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方面,该工段累计完成精品合理化建议、“五小”创新成果46项,生产提效96万元,为公司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保障。
品于行,好产品是干出来的
“我们有个共识,从工段出去的产品必须零缺陷。”周飞坚定地说。说到就一定要做到,该工段严格落实质量管理体系和全员质量责任制,在对其工艺满意度调查中得到100%好评,赢得市场的信赖。2023年,工段完成普速道岔1733组、可动心道岔折合单开533组,其中孟加拉国、塞尔维亚、蒙古国等国家出口道岔111组。
安全生产是践行品质承诺的重要保障。“我工作的安全和质量,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荣誉!……”安全宣誓是这个工段每天都要干的事情,甚至早已成为62个人的生活习惯。2023年,工段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43次,利用班前会、专题会进行安全教育,开展消防知识技能演练、应急救援演练等活动22次。
匠于心,师徒传承不再难
传帮带是这个工段的“老规矩”,62名产业工人签订名师带徒协议13份。周飞、高建师徒正是这13对师徒之一。
周飞的教育讲究“事上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他会把工段生产全流程手把手地给徒弟示范一遍,然后让徒弟积极上手操作。
“从编程的具体操作,到生产原理的理论理解,徒弟要学很多东西,一般2年才能出徒。”周飞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36岁的高建已经是工作15年的“老人”了,作为周飞的徒弟之一,不到1年就出徒的他有骄傲的资本。问起他对师傅的印象,“严”是他脱口而出的字。“有一次我备料备错了,假如当时生产完成,就是批量的质量事故。”想起当时的情形,高建依旧心有余悸,“好在师傅巡视的时候一眼就看出了问题,避免了严重后果。”
从视觉上很难判断不同原料的区别,周飞是怎么做到一眼发现问题的呢?“我每天习惯把工段全绕一圈,对各种堆料的位置已经很熟悉了,当时我发现位置不对,立刻意识到了问题,严厉批评了他。”周飞说。
除去导师带徒,工段还以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会小组为平台,针对重点项目、关键工序开展传帮带活动,累计创效67万元。
精于工、创于新、品于行、匠于心。周飞和他的工友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产业工人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凡的人生华章,他们的故事是企业生产一线无数员工勤勉敬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缩影。 薛巧蕊 吴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