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25日
工地“坝坝电影”
□ 李小运 中铁五局路桥公司
文章字数:1,878
  昨天与一个年轻员工探讨工会组织活动的事情,那个员工建议道,“主任,我们很久没有看电影了,可以组织大家看一场电影啊!”是啊,近几年短视频蓬勃发展,电影确实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了。晚上我辗转难眠,参加工作时看的第一场工地露天电影突然跃入了我的脑海。
  1994年,我在铁五局四处参加工作,见习分配到四处八队,参加湘黔铁路复线新双洞隧道、新王家村隧道施工建设。和现在不一样的是,当时工程队都是固定编制的,基本是以铁路施工为主,因为工作场所的流动性强。那时的工地生活更加朴实简单,没有手机和网络,为了丰富基层员工的业余活动,处工会经常派电影队巡回播放电影,到全处各条铁路战线轮流放。用四川话说露天电影就叫“坝坝电影”,对当时的一线员工来说,看场露天电影是仅次于春节一样热闹和欢喜的活动。
  现在回想起第一次见到处电影队来队部放电影的场景,仍觉得十分接地气和有趣。我们八队队部建在湖南溆浦县思蒙乡王家村的一个山坳里,驻地被一条小溪穿越而过。当时八队的工委主任名叫胡成熙,他提前通知了电影的放映时间,用大喇叭播了三次,所以当天放电影的新闻可谓是无人不晓。一大清早,队上的双排座交通车就出发了,到指挥部所在地——溆浦县城,把放映队的同志和一大批放映设备接到队部。下午五点钟左右,队部的一帮年轻人踊跃地帮着放映师傅张罗起放映前的准备工作:挂幕布、拉电线、接电源、搬音箱、支影机、装卷片、调成像、试音响等等。听说,如果天气不好的话,还会准备一把大伞,随时为放映设备遮风挡雨……
  由于是露天电影,放电影要等到天色入黑后才开始。下班早的一些年轻员工为了选个好的观影位置,会提前拿出自己的凳子去占位置。当然,我也不例外,占了一个前排中间位,静候电影的开始。住在队部附近的老乡们听到放电影的消息后,也早早吃过晚饭,男女老少互相吆喝着,拎着一只小板凳,打着手电筒,有说有笑地向场坝走来。那天晚上要放映两场电影,一场电影将近两个小时,所以到晚上10点左右才结束。由于当时队部场地不太大,场坝全部站满了,还有人跑到银幕背后的田埂上观看。由于场坝是水平地面,放影机前面的人都是坐着的,放影机后面的人基本都是站着的,否则就看不到电影的下屏部分。这时,在场坝后边角落处,有一些能干的员工家属早早准备了一些小零食售卖,有冰汽水可乐、冰棒、一包包散装的瓜子和花生等等。
  当放影机的白色光束投放到银幕上对焦调试时,几个想上镜的“大脑袋”来回地在机子前晃来晃去。同时,有刚进入电影场的,有在找自己位置的,有与同伴打招呼的,人们的来回走动声与欢喜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当然,一些调皮的孩子也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出镜”机会,他们比划剪刀手或用手扮成动物的样子,用力向上跳,把影子投放到银幕上,惹得大家一阵欢呼唏嘘。
  那晚电影放映有一个“加演片”,随后才是正片,第一部正片的影名是《东邪西毒》。那时正片大多是当时最风靡时髦的战争故事片或武侠片,很多都是看了好几遍的,但大家仍然乐意反复看。后来听说,1994年是中国的电影黄金年。
  电影放映时,人们是最安静的。白色的光束聚焦在幕布上,夏天的小飞虫也聚集在放射状的光柱里,上下窜动飞舞,好像也要感受一下观影人群的热闹气氛。喧闹的人群随着幕布上出现的画面骤然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坐正身子、伸长脖子、眼睛直直地盯着幕布,全神贯注地听着声音,生怕看漏了一个细节、听漏了一句台词。如果这个时候有谁发出其他的干扰声,影响到周边人,就会遭到“责备”。可偏偏这个时候就有小朋友不遵守“纪律”,发出吵闹声,随即又在大人的安抚声中很快静了下来。
  那时候换片是手动的,特别是只有一台放影机的情况,中间换片需要1分钟左右。在换片空档期,场坝里也变得嘈杂起来,有人会站起来舒活一下筋骨或伸个懒腰,也有相互之间换座位的。随着另一卷片子的声音响起,大家又倏得转入安静状态。那时,大家很喜欢看战争题材的电影,包括国产解放战争片、越战片、美国枪战片等,不论剧情有多复杂,大家都可以简单地将里面的人物分成好人和坏人,电影结局更是简单,就是好人赢。
  电影结束时,场坝又是一片喧嚣。大人小孩相互呼唤的声音掺杂起伏,人群纷纷向四面八方散去,手电筒交错闪现的光束也随着人群慢慢远去,还会有附近村庄不时传来的狗叫声。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露天电影已经很少了,工地上放坝坝电影的也没有了,取而代之是舒适宽敞的电影院。虽然电影院里有震撼的音响效果、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却再也找不回当年看坝坝电影时的那种无比愉悦的新鲜感、兴奋劲儿,缺少了那份对电影最原始的热情和期待。
  工地坝坝电影,承载了我们那个年代铁路人许多温情和美好的时光,是我人生中抹不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