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中铁四局建筑公司建设的合肥首批高装配率房建工程——璟和院项目顺利通过主体结构验收。
该项目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规划用地面积4.2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42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10栋商品住宅楼、1栋租赁住宅楼及3栋配套用房等。项目为中铁四局开发、设计、施工、交付全产业链项目,也是合肥地区首批高装配率、超低能耗高层住宅之一,装配率达65%,属于三星绿色建筑工程,具有节能环保、建造速度快等特点。
全流程“绿色化”建造施工
璟和院项目经理周兵兵介绍,装配式建筑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推进绿色安全施工,推广装配式施工方式,是建筑发展的趋势,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
中铁四局在璟和院项目建设中,充分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全力攻关装配式建造核心技术,其中1-10号楼装配率为65%,11号楼装配率为50%,主要PC构件(混凝土预制件)包括预制剪力墙、预制填充墙、预制叠合板、预制阳台板、预制空调板、预制楼梯、预制叠合梁等。
项目地处滨湖区域,在施工环境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进场初期,项目部就充分贯彻“绿色施工”理念,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绿色施工管理小组,负责绿色施工目标制定、策划,各部门成员负责施工过程管理与监督,推动绿色施工开展。
为减少建筑垃圾堆积,项目团队从设计开始抓起。周兵兵带队考察安徽范围内优质的预制厂厂家,并加强与设计单位紧密对接,通过深化设计,将建筑整体划分为墙、柱、梁、板等多个结构部件,把在预制厂内生产好的部件运送至施工现场拼装,进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建筑,具有绿色环保、不受环境制约、现场劳动力需求低、施工质量保证率高的优点。
在建设过程中,项目部采取施工用水重复利用、钢筋余料再利用等措施,并应用BIM技术提报精细的材料需求计划,降低材料资源损耗;通过场内倒运土方,减少了大量土方开挖外运,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土地的扰动;通过采用扬尘噪声监测仪加强扬尘、噪音与振动控制;通过雨污分流和裸土绿化等措施,实现对水源、土壤保护。
全方位“样板化”质量管控
“项目严格执行样板引路制度,在场地东南侧建造153户型装配式样板房,反映装配式施工各工序质量控制要点。”周兵兵介绍,“在工序大面积施工前组织建设、监理、施工单位进行首件验收,验收通过后方可进行后续施工,达到了提高工程质量标准的目的。”
走进工地内部,每道工序上都张贴着一张二维码牌。项目工程部周安康介绍:“项目建立了预制构件信息化管理平台,技术人员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实时上传钢筋隐蔽验收、混凝土浇筑、构件养护、出库检查、成品修补、堆场存放、发货、预制构件安装、套筒灌浆等信息。”此项技术实现了璟和院项目16937块预制构件的全过程监督,提高综合生产效率20%,实现过程追踪管理,保证施工质量,节约生产成本约百万元。
根据对工程高品质、高装配率的追求,项目总工李新带领技术团队积极研究应用“盘扣式钢管脚手架+覆膜模板体系”等“四新”技术。李新介绍:“通过采用盘扣式钢管脚手架+覆膜模板体系,提高了现浇混凝土施工质量;通过应用预制构件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综合生产效率20%;通过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提高施工效率15%;通过建立BIM建筑信息模型,有利于机电管线优化和方案选择,提高施工效率10%,降低施工成本约20万元,同时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据了解,璟和院项目部参与申报立项了《超低能耗装配式高层居住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中铁四局重点科研课题,并以此为基点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经申报已被受理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为企业其他装配式领域项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全专业“产业化”队伍建设
“装配式建筑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项目部从专业施工人员培训入手,提高其建筑专业知识水平。”项目党支部书记侯静说道。
为发挥农民工在施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助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项目部以“农民工夜校”为载体,采取“以需定培、以培供需”的培训模式,邀请省市装配式领域专家、项目优秀管理人员、经验丰富的农民工前来授课,常态化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累计培训195人次,取得合肥市装配工、灌浆工岗位技能证书39个。项目部还积极搭建竞赛平台,主动承办了2023年工程建设行业吊装职业技能竞赛(安徽省预赛),项目部产业工人选手摘得个人成绩第一和团队第一的好成绩,并在第四届全国工程建设行业吊装(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总决赛“优胜单位三等奖”,2名参赛选手获得个人“三等奖”,推进了产改工作走深走实。 卢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