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01日
罗煌勋:赤诚可化极地寒
文章字数:2,152

  今年4月3日,中铁建工南极项目生产副经理罗煌勋圆满完成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从南极大陆凯旋。从2007年至今,他累计参与了11次南极科考站建设,其中包括3次极夜越冬任务,在酷寒、极昼、暴雪、强紫外线等极端恶劣天气中坚守工程建设超过1900天,瘦弱的身躯在南极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也获得了中国极地考察30年先进个人、中国中铁“开路先锋”卓越人物等宝贵荣誉。
  2007年秋季,41岁的罗煌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从这个时候开始,南极大陆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南极结下了相伴一生的“冰雪情缘”。
  2010年11月,雪龙号即将启航,然而谁也没能想到,时任中铁建工南极项目经理在启程前的例行体检中,被检查出钙流失严重,相关指标甚至不及自己91岁的老母亲,只能与他的第6次南极之旅失约了。在关键时刻,罗煌勋接过了担子。出发前一天的下午,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了原有的平静,妹妹告诉罗煌勋,80岁的母亲突发脑血栓病危,正在医院重病监护室抢救。
  “我已经在南极连续过了4个春节了,都没好好地尽过孝。我特别担心,也许这次回去可能是看我母亲最后一眼了。”罗煌勋担心的同时也真诚地向领导保证:“你们放心,我清楚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回去无论结果如何,我明天都会准时归队,带着这帮兄弟把活儿干好,平平安安回来给公司一个交代。”
  在老家的医院里,罗煌勋在见到母亲的那一刻,双眼被泪水蒙住了。“看到昏迷的母亲浑身上下插着管子,我是揪心的痛。真的很担心我一走就会再也见不到母亲了,我多么希望能留在母亲身边多尽点孝。”
  生离死别的选择,说着容易,做着难。为了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嘱托,队长罗煌勋带领着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青年突击队队员,踏上了建设南极的征程。
  南极中山站地区的极夜是从每年的5月中旬开始的,在这58天的极夜期里,狂风肆意席卷着南极大陆,夹杂着雪片冰粒的狂涛试图摧毁地面上的一切事物。这不同寻常的黑暗周期使越冬队员的睡眠和昼夜节律无法同步,睡眠开始紊乱,失眠、焦虑等负面症状开始滋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认知能力被大大削弱,发生事故、损伤和错误的概率逐渐增加。罗煌勋展示着自己已经变形的手指,对着队员们说“别嫌我啰唆,户外施工再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中山站附近有一个莫愁湖,湖水承担着中山站的发电重任。有一次,水管被冻堵。堵塞的水管一头连着水泵房,另外一头连着发电机。如果两个小时内没有把冻堵的水管修好,整个中山站的循环系统就会完全停摆。罗煌勋带着队员们开始和时间赛跑,顶着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在黑夜中一节一节地排查水管。他们排着队沿着七十多米的水管排查,直到快走到了尽头,依旧没有找到冻堵的地方,队员们越来越焦急。“找到了!”走到水泵房水管的最后一段时,一名队员高兴地喊。大家同时抬起了头,心里也随之长长松了一口气。大家锯掉冻堵的水管,重新接上根新的,填上保暖层,最后通水……几个人整整忙了6个小时,脸上布满了冰霜,皮肤和衣衫被紧紧地粘连在一起。
  2019年1月19日,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中山站建设进入攻坚阶段,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打乱了所有部署。“雪龙号”在执行任务时与冰山触碰,船体有损伤,考虑到行船安全,南极考察队必须在2月13日撤离,施工时间被压缩三分之一。
  此时钢结构安装基本完成,如果停工,裸露在外的结构很可能在冬天被大雪填满,给来年的施工造成极大困难。经过思考,作为队长的罗煌勋决定立即调整施工计划,停止对蔬菜温室、水暖的改造,全力保障旧停机坪改造、保障维修车库外墙板和屋面板安装,确保其能够顺利越冬。
  停机坪现场,多年的使用已经使旧停机坪出现多处坑洼,严重影响直升机起落,“必须赶在二次卸货前完成,保证直升机安全起降”成为施工人员共同的目标。
  在南极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每一位队员都想着一定要完成任务,自觉延长工作时间,只为多干一点,早日完成任务。抱着这样的念头,罗煌勋自觉地带头干,在现场四处找活,帮助施工队员搬运小型钢结构材料、切割穿墙螺杆……
  在紧张的施工环境下,经过上百次的试验,他们探索出了“超低温砼浇筑法”“坚硬岩石钻孔法”等极地施工技术;参与编制的《南极中山站项目综合施工技术研究》获得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为安全优质完成极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19年2月1日,维修车库正式投入使用。2月11日,维修车库外围护施工完成,中铁建工南极建设者们取得了第35次南极考察中山站建设大决战的胜利。
  自2007年开始,中铁建工积极参与我国南极“十五”能力建设,对中山站进行大规模扩建:新综合楼、污水处理站等建筑设施拔地而起,诊疗室、体育馆等一应俱全。随后,罗煌勋带领中铁建工南极建设团队圆满完成了主发电栋、越冬宿舍楼等“十一五”能力建设任务。如今的中山站,经过数次的扩建改造,已经成为我国在南极最大的常年科学考察站和内陆考察交通枢纽,在我国南极考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建设南极这场接力赛中,罗煌勋等中铁南极勇士们发扬“挑战极限、不辱使命”的南极建设精神,把中国的南极科考站从“铁皮房”改造成为集科研、观测、生活、环保、医疗、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永久性的现代化“小城镇”。
  “国之大者”彰显央企担当,中铁南极人必将不负国家和人民的嘱托,全力以赴书写南极建设新篇章,继续为南极科考事业提供支持和保障。 杨茂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