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26日
裴维勇:机械维修巧工匠
文章字数:1,835

  裴维勇,55岁,中共党员,高级技师,中铁四局二公司机械管理分公司项目队长。
 
  中国基建能够享誉世界,离不开一代代建设者耐住寂寞执着坚守,离不开一位位工匠不畏艰辛拼搏创新。裴维勇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1985年,年仅17岁的裴维勇带着父亲“好好干,不要丢我的人”这句话,来到中铁四局二处架子起重班,与修路架桥结下不解之缘。
  35年来,从机械操作手到测量工,再到搅拌站站长,裴维勇的岗位几经变化,但不畏艰险的奉献坚守和绝不丢人的执着劲儿从未改变。 

用心做事 不负期望

  裴维勇的建设情怀和扎根工地的劲头,与父亲裴文叶密不可分。裴文叶是一名有着30多年工龄、对企业充满感情和责任心的优秀党员。对父亲的崇拜、对投身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向往,在年轻的裴维勇心中萌芽。
  1987年,裴维勇参加到以拼抢著称的(北)京九(龙)铁路商阜线施工中。“那时机械化程度不高,干活主要靠人力,4个人一组,负责一车道砟。”年仅19岁的裴维勇,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卸道砟。靠着手中的铁锹,每组人要在4个小时内全部完成60吨道砟的卸车任务,一干就是大半年。繁重的体力劳动,磨糙了双手,更磨出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
  时光荏苒,涪(陵)至秀(山)铁路于2016年开工,裴维勇已是二公司机械分公司现场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混凝土生产和搅拌站日常管理。项目地处重庆山区,山高路陡、场地狭逼。为抢在春节前完成管段内8座搅拌站建设任务,裴维勇扎在施工现场。没有自来水、吃不上热饭,他和工友们喝凉水、啃干粮;山路陡、不通车,他和工人们24小时连轴转。他与同事们马不停蹄奔波在崇山峻岭、山川河畔间,艰难地开辟出施工便道,提前10天完成搅拌站建设任务,一次性通过验收。 

不断学习 矢志前行

 
  敢于向未知领域发起挑战,不断推动知识更新、科研创新,是裴维勇的性格特点。
  2014年以后,中国基建行业迎来新一轮现代化升级改造,大量信息化、智能化装备应用到工程建设中,已年近半百的裴维勇也面临着知识和技能迭代的考验。
  那一年,裴维勇任织(金)毕(节)铁路搅拌站站长。“传统的搅拌设备主要靠人的操作经验,现代化的搅拌站已实现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是一次管理方式的巨大跨越。”与搅拌设备打了十几年交道的裴维勇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压力。
  面对知识鸿沟,裴维勇全身心扑到知识更新上,恶补搅拌站信息化知识,掌握了搅拌站信息化运行原理,不但减少了报警次数,还带领管理人员对信息化条件下搅拌设备进行优化改造。他在涪秀、哈牡、玉磨等铁路项目的搅拌站不断进行小改小革,提升了称量系统精度,延长了搅拌站皮带输送系统使用寿命,提高了混凝土质量和稳定性,降低了搅拌站噪声污染。
  2017年3月,中铁四局二公司成立裴维勇劳模创新工作室,发挥裴维勇在创新创效中的研发优势。裴维勇带领团队围绕施工重点、难点,开展了一系列技术革新、管理创新和课题攻关,取得的多项成果在现场广泛应用,两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实用型发明专利。 

言传身教 无怨无悔

  裴维勇不断总结、丰富实践经验,将关键技术及“四新”知识传授给其他同志,一批徒弟成为企业施工生产的行家里手和工匠技师。
  贵(阳)南(宁)高速铁路银坡河双线特大桥节段预制拼装箱梁施工时,节段梁预制过程易造成波纹管破损堵塞。受邀前来作技术指导的裴维勇了解情况后,对现场15名技术员、设备操作手、作业人员进行培训,教他们如何运用取芯机处理孔道内变形的波纹管,把自创的多根钢绞线牵引法传授给他们。项目部仅用了原计划一半的时间就完成了节段梁永久性张拉任务。
  和许多建设者一样,工作的性质决定着他们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裴维勇把很多精力用在徒弟身上,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
  裴维勇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在技术研发传承方面的作用,根据施工现场的重难点,制定实用性强、可操作性、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和内容,将课堂搬到施工现场。3年来,裴维勇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平台,为企业培养了20余名青年技师及高技能人才;培养公司首席员工1名、集团劳动模范1名,7名工作室员工在重点工程担任项目总工程师、工程部长等职务。2019年7月,裴维勇劳模创新工作室被中国中铁工会授予五星级劳模创新工作室。
  在平凡中坚守,在艰险中谋变。35年来,裴维勇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围绕急、难、重、险工程,攻克20余项技术难题,推广先进操作法10余项,研发的高稳定性的双斜塔式斜拉桥、新型螺旋式洗石机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裴维勇忠于职守,精于技能,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十大标兵。近年来,他被安徽省、江苏省、苏州市授予十大能工巧匠、企业首席技师、高技能突出人才;2019年9月,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