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通铁路首次采用“投融资+EPC+运维”模式建设,是中铁电气化局打破传统模式,全面负责项目策划、融资、建设及运营管理的项目。8月27日,为确保蒙根塔拉站改扩能工程首次拨接施工顺利完成,一分部项目经理于迪特意召开了施工动员大会,鼓舞员工乘势而上,夺取全胜。重视每一个重要工程节点,这是他多年从事技术和施工管理积累的经验。
在13年的工作经历中,于迪先后参建8个工程项目。从技术员到主管工程师,从专业副经理到项目经理,他迈着坚实的步伐,先后荣获集团公司“十大科技创新标兵”“青年岗位能手”、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和2019年“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
勤学苦练打基础
2007年7月,于迪带着老师的谆谆教诲和一腔理想抱负,成为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大湖改造项目部的员工。参加工作后他才意识到,施工过程中远远没有书本知识上说得那么简单。挖基坑、绑钢筋、支模板……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在最初的半年时间里,他把整个施工工序干了个遍。
“不经几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为了能够尽快掌握接触网现场施工技术,于迪将自己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用于现实的施工中,不断巩固业务知识基础。他一方面努力学习了《接触网工》《接触网检修工艺》《接触网安全规程及检修规程》等大量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工作中不断虚心向别人学习,学习老工人、老师傅好的工作方法。通过参与“导师带徒”活动,他的业务素质、操作技能在师傅地指导下都有了很快的进步,成为接触网专业的骨干技术员。
匠心独运铸精品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高科技时代,蔬菜都可以追溯生产地,那我们在施工过程中是否也可以做到信息化呢?”为了让自己的想法落地,于迪决心开发接触网施工过程大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将接触网施工接口管理和质量实名制管理制作成网络管理软件。他组织项目部技术人员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通过不断得模拟、测算,经历了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的煎熬后,最终利用大数据平台及云存储技术开发出了接触网施工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以支柱为单元,统计每个杆号上支柱的安装参数,将零件批次、安装人员及工器具编号等信息进行系统录入,进行施工实名制管理,实现了物资材料、安装质量的可追溯性,为后期运维故障的快速处置提供了方便,得到后期维管单位的高度认可。
在京沈客专辽宁段施工过程中,高速铁路接触网的施工工序尤为重要,针对部分施工人员没有高速铁路施工经验的问题,于迪结合武广、京沪、哈大等高铁施工经验总结编制了《接触网施工工序关键要点分析》,使所有施工人员能够清晰地掌握高铁接触网工艺流程标准。他提出的“优化高速铁路接触网附加线架设工艺”“优化大成变电所供电线路径及安装方式”“优化高速铁路贯通电缆敷设工艺”等合理化建议,为项目节约成本800多万元,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安全隐患。
薪火相传育人才
面对电气化铁路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培养人才、开发人才,成为企业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为了使青年技术员学习的知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良好运用,借助“导师带徒”活动,作为师傅的于迪传道授业、以身作则,用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身体力行影响着身边的年轻人,通过不断的培训和现场实践,帮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独当一面。目前,于迪培养出的徒弟已达到20余人,其中现在担任项目总工的1名,工程部长的5名,他们均分布在公司各项目。
他带领的技术攻关小组研制的接触网轨道放线车,减少了工人作业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改进的电力专业电缆放线车,实现了机械化铺设,解决了人工放线易发生磨损、被扣的情况,这两项发明直接节约项目成本350万余元。其中,接触网轨道放线车这一成果在北京市第七十三次QC课题发表会上荣获二等奖,并荣获国家专利。
今年春节期间,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球,疫情防控成为首要工作。作为项目经理,于迪充分认识到疫情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放弃了春节休假计划,大年初三就回到了工作岗位,第一时间投入到项目部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力落实公司党委决策部署,身体力行化解项目部面临的生产难题,保证了集通项目前期勘测及顺利开工。
情真于心,情诚于行。于迪作为公司接触网专业“领头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精准高效、干事创业”的职业风尚。
高文韬 孙江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