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师傅,估计你吃不了几天我们的饭,又要去4号线了。”最近有天晚饭时间,中铁一局电务公司宁奉城际项目部员工司秦奇一边吃饭,一边对正在洗碗的安装组组长尚冠军开玩笑说。
“是啊,这边忙得差不多,就要去4号线忙活喽!”尚冠军笑呵呵地答道。
这句玩笑话,说的是今年春节后,电务公司面对疫情期间人力资源不足,在区域管理中,采用“共享”管理模式,同时满足施工内容同为信号、施工地点相近的宁奉城际铁路后通段、宁波轨道交通4号线人力资源需求的创新实践。
尚冠军是电务公司宁波区域“共享”人员之一。作为安装组的技术骨干,他是最早到项目工作的人员之一。“最早刚来4号线现场时,开工条件都不成熟,我就带着人在仓库加工电缆支架。后来宁奉这边条件成熟,我就过来了,距离近,也方便,主要是咱们把进度赶上来了。”面对来回调动的安排,尚冠军不仅没有感到不适,反而有了更多的充实感。
从事信号专业的人知道,设备室线缆敷设绝对是“重头戏”。成千上万条线缆,敷设、校号、绑扎、插接,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细致入微,并且为了达到美观性、实用性,从事室内电缆敷设的人员一定要对线缆布局进行整体规划,否则极易造成返工。为了提高配线的准确率,公司配线骨干燕儒军也成了“共享”人员。每到一处设备室,燕儒军先将电缆标识、布线等关键的基础工作做好,再将具体任务分配给各组人员,确保电缆敷设一次成型。这样的做法不仅提高了效率,也间接实现了作业层导师“传、帮、带”作用,促进了班组员工技能培养。
宁奉城际铁路后通段通号项目光缆电缆敷设总量800千米、宁波轨道交通4号线信号项目光缆电缆敷设总量超过1000千米,工作量不言而喻。安装组、配线组的人员大部分为自有作业层,调配方便,但是面对光缆电缆敷设的主力军——劳务队伍人员,是否也能运用这样方式?
“大胆尝试一下,可以根据各项目施工任务分配人员”“项目安质部和工经部要做好对接,安全问题必须实时把控”。宁奉城际铁路后通段项目负责人山红兵与宁波轨道交通4号线信号项目负责人华宇锋一拍即合——根据两个项目施工现场条件分配劳务人员。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本来是项目施工推进的短板,经过劳务队伍“人员共享”,却成了提高施工效益与效率的创举——既避免了施工条件不成熟造成的“窝工”,又解了另外项目施工人员紧张的燃眉之急,可谓一举两得。
目前,两项目施工现场跑出了“加速度”。截至5月中旬,宁奉城际铁路后通段通号项目方桥站提前5天完成室内线缆敷设;宁波轨道交通4号线光缆电缆敷设量连续4周显示超量完成,已完成全线的95%。 郝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