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14日
从“从““盼盼””路人到筑路人”路人到筑路人
文章字数:1,187

薛德会 中铁二局四公司

   我的家乡在四川泸州的一个偏远山区,小时候家乡的交通条件十分落后, 经济发展慢了外面的世界一大截。在我的成长历程中, 亲眼看到了家乡的路从石子路、 沥青路到高速公路的一次次变迁, 切身感受到了家乡交通条件的不断变化。
  小时候听爷爷说, 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 家乡只有蜿蜒逼仄的泥巴路。路上还有大小不一的石块, 路面坑坑洼洼、 凸凹不平,只能供行走, 车是走不了的。在多雨的季节, 道路常被雨水浸泡得泥泞不堪, 行人们小心翼翼也难免弄脏鞋子和裤脚, 有时甚至滑倒。去趟县城, 至少得走大半天。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 80年代初, 家乡才稍微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当时政府组织当地民众动手一锄一锄地挖, 一背篓一背篓地将土运出去, 历时好几年, 最后铺上一层石子, 建成了唯一一条交通路线, 在上面过的车也只有极少的 “班车” 和货车。这条路通了过后, 到县城的时间缩短到两个小时, 方便了不少。但这条石子混着泥巴的道路也极不好走, 当时的人们这样形容路况,“车在路上跳, 人在车里跳, 心在肚里跳” 。记得小时候上学要走一个小时到学校, 一下雨, 泥巴粘到裤子上, 到学校的时候, 基本大腿以下都是泥, 裤子也是湿的。我的整个童年都盼望着家乡能修一条 “好路” , 可是直到我读完小学都没能实现。那时候在汕头打工的爸妈回一趟家也不容易, 大概2000公里的路程, 大巴车在省道、县道、 乡道上慢吞吞地 “折腾” , 车费贵、 路上还至少要花两三天的时间, 为了省钱省时, 他们两三年才回家一趟。
  我初中快毕业的时候, 那条路变成了沥青路。第一次走这么宽的路, 走上去能听到鞋底被沥青粘住扯得 “咔哧咔哧” 的声音, 就像是我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我们那通沥青路了! ” 如果那个时候有 “热搜” , 这句话一定是家乡四邻八舍最热门的话题。告别了泥泞路, 白鞋子、 白裤子一度在家乡流行了起来, 雨天一身泥成了我们生活中的 “老黄历” 。通了沥青路,“城乡公交车” 开到了家门口, 我和同学们上学也坐上了 “校车” , 再也不用步行那么远。爸妈回家的部分路段还通了高速公路, 差不多一天半的功夫他们就能到家, 车费也便宜了不少, 他们一年至少也能回家一次了。
  后来我上了大学, 去了更多地方, 第一次感受了高速公路、 第一次坐了火车、 第一次坐了高铁、 第一次坐了地铁, 而我家乡的道路也变得四通八达、 畅通无阻。我爸妈假期坐上高铁10来个小时就能到家, 一家人经常团聚终于变成了现实。
  现在, 我是中铁二局的一名基层员工,成为了一名筑路人。我亲身体验过出行的艰难, 体会过和父母的常年分离, 我深知留守儿童的艰辛, 还有不少人跟我一样, 渴望路能通、 亲情更容易得到满足。我也经历过因为交通不发达, 和恋人常年两地分隔见面不易, 深知异地恋的痛苦, 我渴望交通能更加便捷, 爱情更能得到圆满。
  当一名新时代的筑路人, 是我无悔的选择。我们筑路人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 我们将把路修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我为身为筑路人而感到骄傲, 我更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