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05日
“年味儿”的变化
文章字数:1,234
  

王皓 中铁二局电务公司

 
  小时候, 父亲总喜欢给我讲他幼年的经历, 一旦讲起来, 他的眼睛里总是充满了“亮光” 。父亲生于20世纪60年代。他说,那时家里穷, 孩子也多, 衣服只要能保暖就行, 不像现在还有多种多样的选择; 最困难的时候甚至还吃不饱饭, 更多时候只能吃地里刨出的红薯。而过年则是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 大多时候都会有一身新衣服可以穿, 还可以吃上饺子或者是肉包子,“年味儿” 就是吃饱穿暖。
  父亲说, 在我小时候情况已经好很多了。上学不用再从自己家里带课桌了, 也不用为了看一场坝坝电影大老远走路去镇上, 平时多了很多可供选择的娱乐方式。那时候的年夜饭也多了选择, 炖肉、 炖鱼、炒菜……全家老少都围在灶台前, 忙得不亦乐乎, 小孩子围着看饭菜, 早就开始流口水。在我9岁时, 父母去了广东打工, 一去就是五年, 五年里靠着村里唯一一部电话和我们联系, 每次村里的高音喇叭响起, 我都会有一丝期待。那个时候, 父母最可能回来的时间就是过年的时候, 所以看见父母成了我的 “年味儿” 。
  后来, 随着交通的逐渐便利, 父母也逐渐会在每年过年的时候赶回家了。“站起来, 我的爱牵着山脉, 奔跑才有了期待, 起点写着我的未来……” , 这是 2009 年的春晚节目 《站起来》 , 那时我14岁, 与同龄人一样, 为即将到来的中考积极备战, 因为那是少年时少有和父母一起过年的年份, 所以记得特别清楚。这一年除夕夜里, 屋外的鞭炮和璀璨的烟花格外响亮, 我和姐姐、弟弟三人也被吸引出去玩烟花, 忽明忽暗的光照亮了澄澈的乡村夜空; 电视里放着的小品 《不差钱》 , 引得观看的爷爷奶奶笑得像忘了岁月的孩子; 年夜饭全是我们姐弟喜欢吃的菜, 满满一大桌; 酒足饭饱后,爸妈在沙发上细数这一年的酸甜苦辣, 我和姐姐就打着盹, 想强撑到天明得到新年的 “福气” , 却在中途不知不觉地睡着了。那时候, 我记忆中的 “年味儿” , 就是和姐弟一起燃放的烟花。
  热闹的新年, 总是伴随着相互串门和拜年, 在我的记忆中, 这样的热闹越来越多。而随着时间迁移, 我们的村子也逐渐换了新颜。
  去年春节, 已经参加工作的我回家过年, 发现家乡那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又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土坯的平房全部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楼房; 煤烟横行的火炉被空调或地暖取而代之, 再也找不到 踪 影 ; 回 家 乡过年的人们有的带着大包小包的年货, 有的正准备开车前去购物; 年夜饭虽然丰盛, 却不再追求大鱼大肉……我听见电视里传来春晚节目的歌声,“当盛世的钟声敲醒未来,春风入怀, 百花盛开, 辉煌地走向世界中心的舞台, 新时代大幕在中国拉开……” 这是新时代的赞歌, 是幸福的 “年味儿” 。
  70年风云激荡, 旧貌换新颜。飞速发展的时代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 衣、食、 住、 行各方面都有了更多更好地选择,过年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有的人选择不再聚集在一个屋子里, 而是出门旅游过年; 有的人虽然与亲人分隔各地, 但通过视频聊天约定彼此一起过年; 有人选择挨家挨户地拜年送祝福, 也有人选择用互联网通信工具群发消息表达美好心意……改变的是过年的方式, 变化的是 “年味儿” , 不变的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