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宝 中铁广州局二公司
立秋之后, 早晚温差更加明显。最近,我趁着周末回家增添衣物的机会, 回了一趟老家。
每次回乡, 家乡总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这次回去, 又发现老家附近多了一些小楼, 外公家的二层小楼也终于装修完成。我敲开独门独院的大门, 一股玉米的香气迎面而来, 小院里铺满了金灿灿的玉米。望着小院里晒满的玉米, 一幅幅晒粮场的画面在我脑海中不停变换。
还记得外公跟我讲过, 当年一起吃 “大锅饭” 的时候, 大家都在集体晒粮场晒粮。集体晒粮场占地面积很大, 它就像如今的“广场” , 大家茶余饭后纷纷聚集在这里, 或搬个凳子话家常, 或借着月光下下棋, 或聚在一起听收音机, 每天热闹非凡。但大家的生活就像在 “温水煮青蛙” , 大部分村民缺乏干劲, 每年粮产量很少, 甚至偶尔还会出现食不果腹的现象。
改革开放以后, 吃 “大锅饭” 的集体生产模式渐渐地转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时间, 家家户户积极性高涨, 每户的 “当家人”纷纷开着手扶拖拉机, 拉着石磙, 在自家地头开拓 “私人” 晒粮场。我的童年时光与地头晒粮场密不可分, 骑自行车、 打四角、 弹玻璃球、烤红薯等活动都在这里进行。它给我留下的美好记忆不止这些, 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为了防备偷粮贼, 深夜守在晒粮场旁的时光—在漫天闪烁的星光下, 虫叫与蛙鸣交相“演奏” , 我伴随着外公的故事逐渐进入甜美梦乡。不过, 随着后来粮食丰产, 占用的晒粮场空间也越来越多, 留给我的活动空间就渐渐被粮食 “占据” 了。
地头晒粮场虽然很适用, 但也存在缺陷,土地会被雨水浸湿, 刚收的庄稼极易受潮。那时, 家乡的村道已告别了泥巴路, 铺上水泥路。大型机械收完粮食后, 被逼无奈的村民,只好开着四轮拖拉机, 载着粮食摊到了公路上, 把公路充当临时晒粮场。可这样对交通会产生一定影响, 村民们也因此经常受到往来司机的抱怨。并且, 公路上车辆往来, 每天被碾压的粮食会损失好多, 依赖粮食生活的村民也百般无奈。
所幸, 公路晒粮场并未持续多久。随着收入增加, 很多村民盖起了新房, 二三层小楼已不再是 “稀罕物” , 家里小院也铺上了水泥。像外公家一样, 大家都把晒粮场搬到了家里, 每天打开门都能看到自家的粮食, 村民们既踏实又安心。
晒粮场从集体到家里的转变, 只是村东头到村西头的距离, 可这一跨越却历经了数十年。数十年间, 家乡的路更宽了、 车更多了、 山更青了、 水更绿了, 家乡人的腰包更鼓了、 身板更硬了、 选择更多了、 素质更高了。
晒粮场 “迁徙” 的过程中, 我国粮食产量的直线上升,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这不仅是家乡人民数十年间拼搏努力的缩影, 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