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27日
我的铁路情缘
文章字数:1,486

贾楠 中铁二院地铁院

  我出生于一座名为 “白银” 的甘肃小城, 它是一座巨大的以铜、 煤、 黏土等矿物为产业的城市。解放初期, 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十余万名年轻人涌入白银参与开发, 把荒凉的戈壁滩建成了现在的白银城。这些年轻人里, 有我的祖父祖母、 外公外婆。
  甘肃地形狭长, 层层叠叠的山岭如同屏障, 草原与沙漠并存的地质有着自己的脾气, 往往让开拓者在这里举步维艰。建设初期的白银, 交通异常闭塞, 人们生活轨迹单一。因为鲜少有本地人, 当地也就没有自己的口音, 似乎也没有历史。五湖四海的人给自己贴上 “白银” 的标签, 他们管自己叫 “铜城人” 。第一代的铜城人在这片土地上艰苦创业, 开拓出一片绿洲, 建成一座座现代化工厂, 为当地的建设添砖加瓦。父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 成长起来的。他的身上传承了第一代铜城人的品质—艰苦朴素、 坚忍不拔。
  铁路让铜城人改变了闭塞的生活环境。在父亲眼里, 铁路建设者舍身奉献的精神, 与第一代铜城人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并无异处。也许是性格的契合, 也许是铜城人精神的驱使, 在高考之后, 父亲毅然选择了铁路专业, 从此终生成为一名铁路人。
  我是第三代铜城人, 在第一代铜城人对改革开放无限感恩的念叨声中成长起来, 看着第二代铜城人坚守岗位, 勤勤恳恳, 无怨无悔。铜城人的精神和父亲对铁路的执着, 自我出生起就感染着我, 铁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 他总向我欣喜诉说, 兴奋溢于言表。
  我约莫三岁的时候, 父母第一次带我到成都旅游。那时的绿皮火车摇摇晃晃, 发出 “哐当哐当” 的声响。“啤酒饮料矿泉水, 花生瓜子烤鱼片啦, 脚收一下” 的叫卖声, 混合着天南海北的方言, 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车厢里的窗户都是半开的, 我喜欢偷偷地把头伸出窗外, 这样可以避免一会车厢里的 “乌烟瘴气” 。绿皮车慢悠悠地晃动着, 因为烧煤和密封不严, 一到下半夜, 车上就冷得要命, 这时母亲就会紧紧地把我抱在怀里, 用她的体温给予我温暖。一声声汽笛和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抵挡不住我进入梦乡, 小小年纪的我睡了一觉又一觉, 盼过了天黑, 又盼过了天亮。
  上学、 探亲、 访友, 那时的绿皮车与生命一道前行, 晃晃荡荡的体验和特殊杂糅的气味, 印刻在所有人的记忆里。
  这样的记忆在慢慢地变化着, 搭乘火车的人们, 神情、着装、 行李都在发生着变化。曾经, 深夜带着铺盖排队购票是火车站的一道独特 “风景线” , 如今在 “铁路12306” APP上, 动动手指就能买到火车票。曾经, 远行的人总是要在绿皮车上晃晃荡荡地坐好几天, 如今高铁把远行变成 “天涯咫尺” 。从 “微信购票” 到 “高铁订餐” , 从 “动车组选座” 到 “智能验票进站” , 从 “中转接续换乘” 到 “常旅客服务” ……这种看似普通的变化, 折射出的却是几十年来中国科技的不断进步, 中国铁路的与时俱进。
  我感受着祖国的变化,感受着铁路的变化,也看到了父亲头上渐渐出现的白发,愈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高考之后,我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铁路专业,与父亲并肩。
  研究生在读期间, 兰渝铁路建成通车, 我回家的路更“短” 了。在铁路信号专业苦读的七年里, 我愈加深刻体会到铁路建设者的信念, 也愈加对铁路建设充满向往。我在脑海中想象着铁路, 通过笔尖在纸张上跳跃, 跳跃到广袤的土地上, 变幻成雄伟的钢铁巨龙, 穿过山峦和田“, 飞向未来。毕业后, 我在成都落脚, 梦归中铁二院。
  当真切地触摸到铁路建设的脉络时, 铜城人的精神、 父辈们的信念、 二院的传统, 好像一齐融汇到了我的身上, 让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了先辈们走过的岁月, 也更加明白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
  进高原、 过群山, 铺城际、 架高铁, 百年筚路蓝缕, 中国铁路终于实现了从落后到领跑,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站在中国铁路璀璨辉煌的发展征程上, 我和铁路的缘分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