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丹荔 中铁一局五公司
“我爱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上太阳升, 伟大领袖毛主席, 指引我们向前进! ” 几乎每个七零后的中国人都会唱这首儿歌。这首创作于一九七零年的 《我爱北京天安门》 , 即使时光已经过去近五十年, 至今唱起来仍然脍炙人口, 那清新的旋律和欢快的节奏, 听起来仍然让人心情愉悦、 欢欣鼓舞。
这首歌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童年标志, 是那个特殊时代精神的经典展现, 也几乎是其后几代中国人热爱祖国的启蒙教育典范。那个年代的小伙伴, 大多数都是从记事起就学会了唱这首歌, 从此对天安门产生了美好而急切的向往, 却又大多数都因为贫穷、 交通不便等原因而没有机会亲眼去看看只在梦里画里见过的天安门。
在我老家那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 我是同龄小伙伴中第一个到过北京天安门的。因为父亲当时是原铁道部第一工程局的工人, 八十年代末正好在北京昌平县修建京九铁路, 所以我才有机会在暑假的时候跟着父亲去北京, 去看梦里的天安门。那是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出远门, 也是第一次那么真切地站在天安门前。年龄尚小的我根本无法描述当时喜悦的心情, 平时只有在画里才能看到的天安门, 原来是如此的宏伟; 只有在画里才能看到的毛主席像,此刻是那么大那么高。小小的我站在天安门前, 似乎一切都要仰头才能看见。毛主席慈祥的笑脸绽放在城楼上, 鲜艳的五星红旗猎猎飘扬在云端, 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广场中央巍巍耸立, 天安门四周宽阔无边, 身边的人们来来往往……当时并不太明白 “爱国” 是什么的我, 心里第一次澎湃着、 激动着, 第一次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一种情怀, 一种让人热血沸腾、 豪情万丈的骄傲和自豪。
依稀记得父亲还带着我去了故宫、 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大会堂, 但对于沉浸在天安门雄奇壮丽景象中的我, 小小的脑袋里实在装不下更多的东西。从北京回家后, 和小伙伴们分享首都的见闻也全是我在天安门的所见所感, 其他地方就只能说出个名字, 还私下里认为看过天安门的我比他们更加懂得对北京天安门和伟大祖国的热爱。至今回想起1989年的那个暑假, 依然深深印刻在脑海里的也只有交织在梦境与现实中的天安门了。
回想第一次去天安门的时候, 我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少先队员,北京也还只有 2 条地铁线路, 天安门还没有通地铁。几十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高科技、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 全国上下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 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提高,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 供给能力实现从短缺匮乏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交通运输建设成效突出,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 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 发展新动能快速崛起。总的来说, 国家更加富强, 交通更加便利,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全国人民正在建成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努力奋斗,我也早已追寻着父辈的足迹,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成了中国中铁建设大军中的一名员工,为祖国交通事业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遗憾的是,从那以后,即使我参与修建了无数条通往北京的铁路、公路,却再也没有去过北京,再也没有去看过天安门。
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 我渐渐明白, 天安门是从小根植在我心中的一种信仰。它是所有和我一样的人热爱祖国、 热爱和平的初心和寄托, 无论身在祖国的天涯海角, 无论距离天安门有多么。远的千山万水, 无论你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一片瓦还是一块砖、 一粒沙还是一滴水, 只要信仰不倒, 初心不改, 天安门就是前行路上永不熄灭的那一盏灯, 就是永远跳动在祖国心脏的那一幅壮美画卷。
每当红旗升起、 国歌响起的那一瞬间, 我便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第一次看见天安门的场景, 每每都有不同的感受。时间可以磨灭很多东西, 但却不能磨灭镌刻在心底的印记,那是对经过岁月洗礼而愈发大气磅礴的天安门的向往, 那是对社会主义强国道路上越来越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伟大祖国的热爱!
历久而弥新, 期待与天安门的第二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