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是中铁二院俄罗斯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部2015年成立后聘任的第一位俄籍翻译。他说很幸运能够参与中国高铁 “走出去”的莫喀高铁项目建设, 把他平凡的人生与 “一带一路” 宏伟蓝图紧密联系在一起, 也为他能够为自己的祖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而感到无上的荣耀和自豪。
安东说, 中国人常常讲 “缘分” , 而他与中文结缘、 与中国结缘, 真的是一个 “阴差阳错”的巧合, 但这也是 “命中注定” 的缘分。
当时, 安东被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大学翻译系录取。他申请学习日语。在安东的印象中, 日本是一个先进发达的国家, 学习日语就有机会去日本留学, 亲身体验高科技带来的社会进步。但是系主任通知安东, 学日语的学生数量已满, 根据学校调剂, 安东被分配学习中文。直到现在, 安东还清楚地记得系主任说,“将来你一定不会后悔选择中文。过去, 中国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 不久的将来, 中国还会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
当时年仅17岁的安东对于学习中文专业并不很情愿。但是随着系统地学习, 安东渐渐爱上了中文, 特别是在哈尔滨大学留学的两年期间, 许多中国同学的热情友好、 勤奋积极感染了他。通过这些同学, 安东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2013年, 大学毕业的安东回到俄罗斯的第二年, 有一天他的一位中国同学在网上联系,“安东, 你能帮我翻译一句话吗?‘一带一路’ 用俄语怎么说? ”
第一次听到 “一带一路” 这个词, 安东立刻开始上网搜索。从新闻报道中, 安东了解了 “一带一路” 是由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倡议。当看到俄罗斯也是 “一带一路” 倡议的重要国家之一时, 安东很开心, 也很期待。
2015年, 大量关于中俄合作设计建设俄罗斯第一条高速铁路的消息在俄罗斯引起热烈反响。安东意识到, 这应该是 “一带一路” 建设向前推进的重要标志, 于是第一时间上网搜索相关信息, 并获悉负责莫喀高铁勘测设计工作的中国企业—中铁二院正在莫斯科招聘当地员工。
怀着忐忑的心情投出简历, 安东经过笔试和面试层层筛选, 终于收到了期待的录用通知书。兴奋之余, 他用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买了一张从西伯利亚到莫斯科的飞机票, 仅用几个小时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李, 便匆匆告别家人和朋友, 踏上自己 “一带一路” 的征途。
安东说:“在莫喀高铁项目部的工作可以用 ‘有苦有乐’ 来概括。我的作用就是用中俄两种语言为他们搭建交流的桥梁, 消除沟通上的障碍, 帮助两国的工程师们准确高效地进行合作。 ”
虽然加班加点已经是工作常态, 但安东说:“当我看到两国铁路专家和高层领导认真阅读由我翻译的技术文件时, 当我看到每一次双方项目领导和工程师们认真聆听由我翻译的讲话发言时, 尤其是当我得知我们的设计文件接二连三地通过鉴定委员会审查时, 那些工作中的疲惫艰辛会被自豪感和荣誉感所代替。 ”
安东说他有一群可敬可爱的中国同事, 他们大多数人来自 “天府之国” 成都, 习惯温暖的气候, 却在俄罗斯冬季零下二三十度的“外顶风冒雪地踏勘现场; 他们在中国有父母妻儿,却长期工作在异国他乡。“他们虽然有的姓陈、有的姓王、 有的姓李, 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一带一路’ 践行者。 ”
在项目部莫斯科办公室里, 挂着一张老照片。60多年前, 一批苏联铁路专家到新中国帮助修建铁路, 他们与当时中铁二院成都总部的中国工程师们合拍了一张黑白照片。“60多年后的今天, 一批中国高铁工程师带着中国先进的高铁技术来到了俄罗斯, 帮助我们一起修建现代化的高速铁路。 ” 安东说, 他为是现在这段历史的创造者和亲历者之一而骄傲。
“一带一路” 还给安东带去了一份特别的缘分, 他在工作中遇到了中铁二院的一位中国女孩。安东说,“一带一路” 就像中国月老的“红线” , 把他们两个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让他们共同组建了一个温暖的家。
“正所谓 ‘有缘千里来相会’ , 是 ‘一带一路’ 串起了我的事业、 爱情和家庭, 我的人生也因为 ‘一带一路’ 而变得精彩非凡。当我老时,回忆起经历的点点滴滴, 也许我会对我的孩子们说, 这不是故事, 而是奇迹! ”安东说。 二院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