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7日
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时代之音
——中铁工业重组上市两周年发展纪实
文章字数:3,679
 
  岁末年初, 中铁工业捷报频传: 自主研制的国内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 “春风号” 、 参建的港珠澳大桥双双获评2018年 “央企十大创新工程” , 千吨级高铁架桥机亮相国家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异形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 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参建的北极地区最长悬索桥—挪威哈罗格兰德大桥通车, 中国出口非洲大陆首台盾构机、 应用于新加坡地铁盾构机纷纷下线, 再增3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今年3月2日, 是中铁工业重组上市两周年。两年来取得的累累硕果, 充分展现了中国中铁深化工业板块改革发展, 企业重组后迅速迸发的崭新活力和勃勃生机。

融合发展 释放集团效应

  中国中铁深化企业改革, 集中力量做强做大工业制造板块, 重组以中铁山桥、宝桥、 科工、 装备为核心的工业资源, 成立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中铁工业) 并于2017年3月上市。两年来, 中铁工业实现中国中铁工业板块专业化运作、规模化经营, 不断擦亮了中国制造乃至中国创造的品牌, 成为央企深化改革的典范。
  面对重组之初工业板块布局不合理、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等问题, 中铁工业深入推进动力变革, 激发产业生机活力, 确定了 “三商合一” 的发展道路, 即以工业制造为核心, 以全产业链服务为主线, 做工业制造商、 工程服务商、 产业投资商 “三商合一” 的企业, 提出了 “现有产业依靠改革焕发生机、 新兴产业依靠创新挑起大梁”的固本开新思路。
  他们打造隧道掘进装备、 道岔、 钢梁钢结构三张 “王牌” , 推动了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河南新乡隧道专用设备生产基地升级改造, 建成世界首条全自动刀具生产线; 天津盾构机再制造基地成为盾构机出口东北亚、 欧美、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桥头堡和维修中心; 陕西宝鸡铁路专用高锰钢辙叉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外……
  他们延伸产业链条, 发展制造服务业, 组建中铁工程服务公司, 开展了盾构租赁和隧道工程服务, 地下停车场、 综合管廊、 城市下穿隧道等地下空间开发综合服务业务……
  他们培育新动能, 布局新产业, 打造未来发展引擎。组建的中铁轨道公司开展了跨座式单轨车辆的研发制造, 组建的中铁磁浮公司开展了磁悬浮新型车辆的研发制造, 组建的中铁环境公司正在布局新兴环保产业……
  目前, 中铁工业钢桥加工制造安装能力世界第一, 道岔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盾构机与硬岩掘进机 (TBM) 研制水平国内第一、 世界第二……2018年, 在国内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的大势下, 公司股价总体表现跑赢大盘, 超出上证指数10.83%, 超出所在工程机械板块7%。 
  

政治引领 传承红色 “基因”

  2018年8月, 党的十九大代表、 中铁工业旗下中铁九桥公司员工、 被央视誉为大国 “焊将” 的王中美来到中铁山桥, 向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王尽美雕像敬献花篮。
  这是一种敬仰, 更是一种传承。1922年8月, 王尽美来到山海关造桥厂 (中铁山桥前身) , 建立党组织, 领导罢工运动,拉开了中国工运的新序幕。 
  “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 ‘根’ 和‘魂’ , 这一重大原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 中铁工业党委书记、 董事长易铁军说,“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 既是国有企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担当,也是企业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
  百年历史重装出发,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重组之初, 中铁工业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铁装备时提出的“三个转变” 重要论述, 与时俱进地确立了“传承超越、 创新发展” 的理念、“中铁工业、 世界品牌” 的愿景和 “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 的奋斗目标。
  两年来, 中铁工业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和学以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他们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在企业重组后第一时间建立健全党的工作部门, 配齐配强党务工作人员; 甫一上市, 就召开股东大会, 并以99.9%的通过率在中国中铁范围内首家完成了党建总体要求进章程, 公司党委成员依照法定程序进入了董事会、 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决策程序。2018年, 中铁工业党委履行前置研究讨论重大事项责任, 召开党委会研究重大事项119个, 否决了存在较大风险的5个。
  两年来, 中铁工业各级党组织立足现场实际, 推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 改革发展工作相互融入、 相互促进, 党的思想引导、 政治保证、 凝聚人心、 服务群众的作用充分发挥。7400多名共产党员在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 不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中铁宝桥实现40年持续盈利, 连续5届获评全国文明单位; 中铁装备 “蜂巢式” 党建经验入选中组部基层党建案例, 并获得2018年全国国企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科技创新 掌握核心技术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是持续创新的基础要素。 ” 中铁工业总经理李建斌自豪地说, 经过不懈努力, 中铁工业已经在这个 “主战场” 掌握了道岔、 钢桥、 盾构机等核心技术, 部分核心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任何一家知名企业同台竞技。 
  “从2008年第一台盾构机研制成功,到如今盾构机产销量高居世界第一, 专注科研是中铁工业实现这一飞跃的成功之匙。 ” 全国人大代表、 第三届央企楷模、 中铁装备总工程师王杜娟表示。
  两年来, 中铁工业紧抓科技创新 “牛鼻子” , 加大科研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专注自主研发创新, 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充分体现了央企的责任和担当。
  他们重视正向激励作用, 试点尝试薪点制、 项目分红制等不同激励方式, 对引进的高端技术人才实行谈判薪金制, 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特殊奖励, 营造了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为人才发挥作用、 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
  他们借鉴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的思路, 实施 “精准创新” , 优先解决 “卡脖子”问题。他们在产品创新时突出 “专、 精、特、 新” , 即研制特殊性能和特殊用途的“非常规” 设备, 加紧规划研究设计全新产品, 丰富工业产品门类, 研发工程项目针对性设备, 引领细分行业的市场需求。
  两年来, 中铁工业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获得专利453项目。2017年, 公司新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课题3项, 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专项1项, 7项成果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8项成果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8年, 成绩更进一步。除了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外, 还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一等奖; 3项成果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8项成果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铁九桥技术中心被认定为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 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家。
  中铁工业自主研制的 “全球最大空中造桥机” —1800吨专用架梁起重机在沪通长江大桥顺利使用; 国内现役最大1300吨海上架桥机填补了国内跨海大桥成套施工设备的空白; 首台国产地下连续墙施工 “利器” —双轮铣装备投入使用, 推动中铁工业成为我国唯一拥有双轮铣设备研究、 设计、 制造、 施工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企业; 打破国外对大直径盾构生产的垄断, 全力研发更先进、 高效的世界第四代半、 第五代掘进机……
  着眼未来, 中铁工业正在实施 “一中心三示范” 项目, 即建设智慧云中心, 分别在掘进机、 钢桥梁、 道岔领域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提升信息化水平; 同时, 正在抢抓川藏铁路建设契机, 开启了极端装备研究制造新征程。
  他们, 正在使智能制造、 绿色制造、 服务型制造、 极端制造相结合, 在深入推动“制造强国” 战略中奋力前行。

重大工程 实力担当 “国家队”

  2018 年, 中铁工业自主研制、“2017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 国内最大直径TBM “彩云号” 在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开始掘进。它为中国最长铁路隧道、 亚洲最长铁路山岭隧道施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全球首台马蹄形盾构机贯通蒙华铁路白城隧道; 川藏铁路 (拉林段) 藏木特大桥合龙; 中缅国际铁路 (大瑞段) 怒江特大桥合龙; 同江中俄铁路大桥钢梁全部架设完成;“世界桥梁史上的王冠” 港珠澳大桥上 “中国结” 和 “风帆” 成为伶仃洋上最美丽的风景……
  2018年, 中铁工业参建、 被誉为中马“一带一路” 合作标志性项目的援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正式通车。在盛大的庆祝仪式上, 马尔代夫总统亚明两次用中文表示谢意,“感谢习近平主席!感谢中国人民!” 世界最小直径TBM “中铁238号” 成功贯通黎巴嫩贝鲁特引水工程施工难度最大、 距离最长的2号隧道, 解决了当地160万民众饮水难的问题; 单根百米钢桩使孟加拉人离 “梦想之桥” 帕德玛大桥建成更近一步……
  两年来, 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基建项目中, 在 “一带一路” 建设中, 中铁工业的身影处处闪耀, 充分展示了中国建设“国家队” 的力量和形象。
  仅2018年, 中铁工业就有20项参建的国家重点工程竣工; 247台盾构机下线交付, 年产销量世界第一; 钢梁钢结构突破 100 万吨, 再创历史新高; 生产道岔9300组, 高锰钢辙叉17000个, 占国内六成以上市场份额……
  目前, 中铁工业盾构机、 道岔、 钢桥梁、 架桥机、 铺轨机等产品和服务已经走进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在为世界的工程建设提供中国智慧的同时, 又像一位位文明的使者, 为实现更快、 更好、 更安全的人类出行梦想做出贡献。
  百年积淀的 “精益求精” 的工匠精神和 “自强不息” 的文化基因一直在滋养着中铁工业, 给它绵绵不绝的生命力。“新时代, 我们将坚持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的精神, 让改革之路越走越宽、 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创新之势越聚越强! ” 易铁军的铿锵之语, 道出了全体中铁工业人的心声。 工业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