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喜人巨变。40年时光变迁,中铁上海局市政公司伴随改革开放的矫健步伐,“摸着石头过河”,经过体制转型、改革重组等市场化之路,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升级,也完成了从一家铁路给排水施工企业到现代水务环保企业的华丽转身。
回顾企业与祖国一同走过的40年,现年74岁的张祥鹏对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仍能如数家珍。
1964年,张祥鹏参加铁路建设,他原想或许这一生就吃定“计划经济”这碗饭了。但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让企业、让他和同事们都步入了“冲锋陷阵”的市场浪潮中。
“我当时所在的华北铁路工程局给水大队和后来的铁四局给排水处,就是现在的中铁上海局市政公司,是当时国内仅有两家铁路给排水专业队伍之一,主要从事新建铁路给排水工程建设。”企业市场化的阵痛期,所有的酸甜苦辣,张祥鹏都尝试过,如今每每回忆往事,他都感慨万千。
1986年,为解决市民吃水难及喝臭水的问题,合肥市主动邀请给排水处参加投议标,由于技术方案合理可靠,赢得了帮助地方建设四水厂及其巢湖水源工程的机会,这是给排水处初次涉足市场。在当时,国企以这样的方式闯荡市场的现象还十分罕见。
给排水处进入市场化运作之后,在企业上下的合力经营下,施工区域很快覆盖了安徽、江苏、湖北、山东、上海等施工领域,施工领域由铁路给排水扩展到城市大中型水厂、水源、输水干管、污水厂、污水干管等,给排水处也从最早以打井起家,靠水塔维持生存发展到如今建设大型现代化水厂、污水处理厂工程的大型企业。
如果说张祥鹏是水务市场的拓荒者,那么现今依然奋战在一线的杨国新就是水务市场发展的见证者。
1979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二年,杨国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兰州铁道学院给排水专业。1983年,刚刚21岁的杨国新,怀揣着追求梦想的冲劲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来到了铁四局给水大队“大家庭”,也就是现在的中铁上海局市政公司。工作35年,他亲身经历了铁路给排水工程和国家水务环保工程的发展。
“从90年代早期日处理56万吨的——南京江心洲污水处理及其污泥消化处理工程,到2007年后的武汉三金潭污水处理厂及其污泥消化处理工程和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消化及干化处理工程等一批污泥处理工程,再到一次建成80万立方米的污水、污泥处理工程,我们的工程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谈起企业的发展变化,杨国新显得有些激动。
改革开放四十年,最让杨国新印象深刻的,还是水务环保技术呈现出的日新月异式提升:从小直径管道开槽施工到直径4米的长大管道非开挖顶进施工、下穿建筑物和湖泊施工以及数百米长的管道、浮运、沉管法施工,再到后来的曲线顶管施工;处理构筑物从平面尺寸几米、几十米到一两百米,从直立筒形到卵形,沉井施工从自重下沉到反锚压沉等,技术进步一日千里。市政公司的顶管设备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成套,从最初的千斤顶顶进人工挖土,到三段双铰水冲式和气压平衡顶管掘进机,再到泥水平衡和土压平衡顶管掘进机;掘进机尺寸也从当初的600毫米大幅跨越到了今天的4000毫米等十几种尺寸,设备配置不断趋于完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水务环保行业的兴起与发展,彰显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建设绿色生态领域建设的实力与担当,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如今,一路围绕绿水青山不断发展壮大的市政公司,建设的水厂达到了80多座、污水厂达到了120多座,企业产值规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千万元,递增至2010年重组前近10亿元;2017年,更是达到了46亿元,成为国内名列前茅的现代化水务环保骨干企业。 张笑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