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19日
“幸福之家”变迁记
文章字数:1,187
    我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期参加工作,先后参加了七座大桥的建设,去过十五个重点工程采访,见识了工地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在不同时期,工地生活的变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最初到的工地,是在一座四面环水的孤岛上。当时员工们住的房子是低矮的红砖瓦房,农民工们住的房子由石棉瓦、芦席搭建而成,盖着毛毡。住房简陋,几乎每间宿舍都有老鼠出没,撕书、啃电线,是它们的日常功课。工地有男女两个澡堂,里面只配有冷水龙头,大家用拎来的开水兑上冷水,用毛巾搂水洗澡。晚饭后,单身小伙子就会齐聚在锅炉房旁边,给意中人拎水,这是他们感到荣幸的时光。建筑人面对艰苦生活,仍不失浪漫的情怀。 
    1992年冬天,我们调转到洛阳黄河大桥工地,这时的房子设计得规整有序,虽然还是红砖瓦房,但专门给三十多家双职工盖了四合院,每家配了厨房,大院里设还了幼儿园。单身员工的生活区设了招待所,来探亲的家属可以免费入住。澡堂里配了热水池,不用再去拎开水,但还是集体洗澡,害羞的人,总是等到夜深人静才会去洗。在食堂吃饭还得排上长长的队,但因为有老乡把土鸡、小菜卖到工地来,很多人自己开伙了。工地的便道没有硬化过,只填过几车小石头,黄河边灰沙多,便道上,永远是尘土飞扬。1998年,武汉晴川桥开工建设,项目部在两岸建了两个生活区,处于闹市区。但是,没有修建卫生间,只建了澡堂,要上厕所,得去外面花五角钱上公厕。
    2006年春节,武广高铁开建,我先生去了汩罗工地。我去探亲,发现工地变得像家庭一样温暖了,清一色的二层楼板房构成的四合院。卫生间有了挡板,澡堂洗澡时有花洒,可以关上门,一人一洗。宿舍是套间,两人合住,但来了家属以后,另一人会自动另寻住处,让上几天。家属来了工地,可以免费吃住,如果想进汩罗市吃饭或去景点游玩,工地还会派皮卡车接送,以示关怀。从这一年起,长期住在后方的家属,都愿意去工地探亲了。2009年的春节,是我陪先生在最艰苦的牛尾洞工点过的,住的是农家。时逢雨季,到处是黄泥巴,可我们一家三口仍然过得很开心,一是有组织的关心,家属还有慰问金;二是工点也有三十多号人,大家在一起吃团年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从2006年起,各个工地的生活条件都变好了,住的板房四合院,讲究塑形;效益好点的项目部,实行桌餐,主食多样化,收费便宜,甚至不收费;洗澡间、卫生间注意保护个人的隐私。也是从那时起,机关里留不住年轻人了,他们争着要去工地工作。近几年来,我出差到各个工地,发现都在开展“幸福之家”的创建活动,统一规划的项目驻地、干净明亮的员工宿舍、党员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等新变化新面貌让人时时处处能感受到“家”的温馨氛围。
    “幸福之家”的创建,使项目部凝聚力增强了,员工和协作队伍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也使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工作热情得到较大提升。工地“幸福之家”,成了项目员工迈向工地的加油站,滋养、激励着员工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一起寻觅幸福的未来。 钱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