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第七届“龙图杯”全国BIM大赛结果揭晓,中铁七局申报的“北京地铁19号线BIM总体管理体系研究及在典型工点的示范应用”成果以综合组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全国一等奖。目前,中铁七局已拥有了股份公司及以上级别科技成果72项,其中15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5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43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技创新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日益凸显。
工地更智能
在中铁七局北京地铁19号线施工现场,封闭式的工厂化作业,降尘用的雾炮机和喷淋装置,冬天能取暖、夏天送凉风、24小时提供热水的空气能热泵,VR安全虚拟体验馆,以及拼装式“集装箱”宿舍……这些扑面而来的现代化绿色施工气息,颠覆了大多数人对施工一线“脏乱差”的印象。
“用BIM模拟施工过程与效果,通过VR虚拟现实实现可视化,便可进行360度无死角观看。”国家二级BIM建模师、中铁七局北京地铁19号线项目部项目BIM工作部部长关惠龙介绍说,早在2016年年初,北京地铁19号线项目部便引入了BIM-VR技术,如今这项技术已经成熟运用到了项目管理的相关环节之中。
“北京地铁19号线项目上的每台设备、每道工序都体现着科技的力量和创新的成果。”据中铁七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董炬洪介绍,企业组建近15年来,共有101个科研项目通过了省部级课题验收,用技术保安全的事例不胜枚举。
成果更多样
近15年来,七局致力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普及运用,本着“绿色施工、典型示范”的原则,开展节能减排标准化工地和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创建工作,先后有16项工程获中国中铁节能减排标准化工地,1项工程获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1项技术入选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3项技术入选“中国中铁重点节能低碳技术(首批)”。
“要充分调动现场实现‘微创新’的积极性。”这是董炬洪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科技管理工作不仅要盯着“高大难”课题,还要将视角放在小改、小革、小发明、小创造上。
“根据施工数据统计,在盾构机接收时盾尾与成型管片分离过程中采用机械化作业能有效缩短2天工期。目前,公司已将这项技术推广到哈尔滨、郑州等多个地铁项目,累计节约成本40余万元。”中铁七局五公司盾构作业队QC小组组长刘会强说道。
在七局获得的278项专利授权中,除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和获得国家级工法的高端技术以外,更多的则是课题研发团队和QC小组在工程施工中研发运用的“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这些“五小”成果。仅2018年,中铁七局就有86个科技课题研发团队和63个QC小组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在建项目,研发的这些“四新”技术和“五小”成果,形成了一道道安全防护网,将安全隐患隔离在外,支撑着工程创优创效。
效益更显著
为了解决现场施工难题,改善管理中的薄弱环节,2015年底,七局成立了一批劳模创新工作室。中铁七局三公司“张志军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
面对长沙机场大道项目国内首次无经验可借鉴的跨越磁悬浮轨道施工所带来的施工压力和15个月建成通车的工期压力,2016年初项目部进场后,张志军便率领工作室成员在技术创新的大道上一路狂奔。两年中,“张志军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就申报了8项发明专利,30项新型实用专利,40项小改小革,4项科技成果,并且完成科技专著2部,直接产生经济效益800余万元。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能量超出想象。
截至目前,中铁七局累计投入科技研发费用超过41亿元,建立了“以技术中心为龙头,三级公司为骨干,工程项目为载体,专家委员会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重难点工程开展科技攻关,注重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的结合、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培养了一批行业一流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
如今,中铁七局已成为全国为数不多拥有“三特级施工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之一,并且获得鲁班奖、詹天佑奖等国家级奖项31项,省部级优质工程奖93项;拥有省部级工法70项;获得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46项,部级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173项;7次获评“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多次被评为“中国500家最大经营规模建筑业企业”“铁路、公路、隧道、桥梁建筑业100家最大经营规模企业”“全国最佳施工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岳琦 邹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