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俊 中铁电气化局三公司
读《傅雷家书》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让人感动的过程。如此蜚声文坛的傅雷,依然保持着谦虚谨慎,积极好学的品质。在众多的书信中,表现出了一种大气,体现出一种伟大的父爱。傅雷先生对儿子的爱,体现在信中的每一句话,每读一遍家书,就多一些内心的感动。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作为父亲对儿子傅聪、傅敏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置于后,正如他对孩子童年的管教,虽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书中前篇(第三十七通)信中便讲到傅雷之前对傅聪错误教育方式是非常后悔的。他写道:“跟着你痛苦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得做爸爸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的一部分罪过。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行为又是另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都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我要怎么拥抱你才能表达我的悔恨与热爱呢!”傅雷曾经的“打骂”教育模式,让孩子的金色童年黯然失色。他引用巴尔扎克的话:“真的,有些罪行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现在我已是身为人父,今后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无论再怎样“望子成龙”,也要找对方法和路径,要结合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因材施教。因为,每个人总有憧憬和渴望,多少人也因此用尽毕生的努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那些看似某一时段偶然地改弦易辙,往往最终还是要寻得最初选定的希冀,抵达今天的必然。
其实,我以为傅雷后来的“赎罪”对自己来讲也是一种坦然解脱。同样,今后自己做人也要勇于认识和承认错误。现在工作中身为一名普通员工,对上对下理应和睦相处,有错误要敢于承认。无所不能的“专断者”往往缺少一段有爱的过去,八面玲珑的老好人也许是最没生存感的……面对错误,是一个人内心的出口。傅聪后来出国深造,父子俩更多的书信交流中,傅雷封建家长式的“暴雨”不见了,更多的是如友谊般地交流,欣慰而亲切。
另外,在诸多的信中给我留下的感觉就是,傅雷不仅把儿子当孩子来爱,还把儿子作为一个人来爱,他始终把儿子作为一个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人看待。交流中有讨论与争辩。傅雷认为“父子之间能有此境界,也是人生莫大幸福矣!”不仅如此,傅雷还将儿子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位老师,从中检出自身不足,不掩饰地说:“要改造自己”,这是一种难得的气度。书信中更多的还有嘱咐儿子在外要注意安全,保护自己,不是因为儿子有多了不起,而是因为他的才华属于艺术,属于祖国。这更是一种爱的超然。
1966年9月,傅雷在“文革”期间含冤死去,不由使我暗自感叹: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正道。我们曾如此计较付出回报,到最后才懂得:“一切得到终将失去,只能空留一抹浮名。”杨绛先生辞世后,此话广为流传。
要说《傅雷家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总结起来有两点:一是文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力量,是一种传承,是许多人共同做的一件薪火相传的事。而这些事,沉淀下来,终成风景。二是社会教育教给学生一种确定性价值的认可,家庭教育则带给孩子可能性价值的开发,如此这般,各持一端,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