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铁五局贵州公司银西铁路项目经理谭志豪介绍,“在掀起孔桩施工大干期间,我们每天需要加工的钢护筒、钢筋笼等各型钢结构近达60吨,能创造月产值1个亿的‘银西速度’,钢结构加工班的60名成员功不可没。”
这支队伍,就是由职工蒋启顺任工班长带领59名劳务工组成的中铁五局银西铁路甘宁段7标三分部钢结构加工班。两年来,他们克服风沙大、严寒酷暑等不良气候条件,勇于创新、切实创效,成为创造“银西速度”的先锋队。
这个班组的成员分别来自贵州、四川、重庆、河南、甘肃等地,平均年龄28岁。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整合队伍,形成战斗力?蒋启顺在班组中推行了制度化管控、人性化管理。
2016年9月,蒋启顺带领先行进场的钢结构加工班开展了7天“军训”。这一举措很快拉近了“战友”之间的关系,让大伙从陌生的面孔逐渐变为无话不说的好兄弟、好朋友。蒋启顺同时提出严禁拉帮结派、严禁任人唯亲、严禁搞老乡关系、严禁搞团团伙伙“四个严禁”规定,并制定了班组管理规章制度。
队伍初具凝聚力,蒋启顺又提出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让班组成员根据各自特长,设计标准宿舍,规划生活设施,建设标准住所。大家一时沸腾起来,纷纷出谋划策,争先恐后地加入家园建设中。一栋美观大气的活动板房十多天就建成了。
走进员工宿舍,笔者看到被子被一丝不苟地叠成了“豆腐块”。正在宿舍的张师傅介绍:“放洗漱盆的架子,还有我们平时用的桌子、放衣服的铁衣柜,都是我们将废品焊接,变废为宝,再加上外购一些布料和木板自己制作的。我们每个房间都是统一标准,就连放漱口缸的方位都是一样的。”推开其他宿舍门,顺眼望去,脸盆摆放有序,每个脸盆的旁边是漱口缸。
行之有效的措施使这支主要由外聘员工组成的队伍很快变成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锐“部队”。2016年10月8日,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就完成了驻地、厂房建设,并安装调试了车间各型生产加工设备,实现开机生产。
贵州公司承建的银西铁路管段长19.37公里。施工区域第五段路基抗滑桩能否按照工期要求完成,关乎架梁设备通行。2017年4月14日,公司领导召开现场办公会议,要求在5月10日前突击制作加工钢筋笼60个,力争70个。
该段路基抗滑桩钢筋笼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一个抗滑桩钢筋笼长21米,重量达到7.8吨,均为手工制作。漫天风沙迷眼,加之加工场地受限等,这对加工班人员来说,无疑是一场艰难的挑战。
困难没有让他们却步,他们打响了一场“保供”突击战。技术主管邱光海争分夺秒地抢修运输车辆,实在是累了、困了,连午饭都没吃,手里还拿着扳手,就靠着车子睡着了。小憩不到半个小时,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嘴鼻里、身上全是沙尘。李义、袁继伟、李新民、冯新分别是钢筋加工厂白班和夜班班长。18时白班下班,3时30分夜班下班。班长们回去吃饭、短暂休息后,远远不到上班时间,就很快出现在加工现场,有不少员工也和他们一样。他们的行动,很好地诠释了“荣辱与共、患难同当”。
超过预期,他们将“保供战”延续到5月19日,共计完成该段路基抗滑桩钢筋笼加工制作87个,安全优质、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保供战”使钢结构加工班声名远播,而不断学习创新使这支队伍一直保持着活力。
西北的冬季,寒风刺骨。作业的艰苦状况,让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大家铆着劲想着提高工效,减轻人的压力。2017年初,他们终于创新出“钢筋笼(钢护筒)加焊工装的应用”工艺,使钢筋笼从滚笼机上下机后,可以直接吊装到工桩上,原来需要4个人滚动加焊,现在2个人就可以轻松完成。尝到甜头后,学习创新更加成为热潮。李义因地制宜自行设计了简易吊装桁架,解决了成品装卸时间长、用人多等问题,较之原来的吊车方案每月节约成本近2万元。
“单是这两项工装创新就为工厂增效200余万元,而且加工班员工并没有安于现状,更多的工装创新还在试验中呢。”蒋启顺介绍。现在的加工班员工,只要不是在施工最紧张的时期,下班后都会自觉地回到宿舍或是去阅览室学习。
截至目前,钢结构加工班安全质量可控,获得各项生产嘉奖10余万元,实现利润317万元,现场监理组对他们的加工质量免检。加工班被贵州公司评为2017年度“先进集体”。他们的加工厂被中铁五局银西指挥部评为“样板钢筋加工厂”,他们的工装创新成果获得中铁五局表彰。 李坤 任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