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成勇 中铁二局城通公司
再读《背影》是在项目部职工书屋的一个雨夜,一本《朱自清》的散文集,静静地躺在书架上许久却无人翻看。我掀开扉页,整齐罗列的目录里,有为人熟知的篇名,有《匆匆》《荷塘月色》《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对于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我最钟情的还是《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讲述了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为他买橘子的情形。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父亲”寡言、“说话不大漂亮”、动作迟缓、形态“肥胖”,但对自己却爱护有加。通过临行前父亲送“我”进站时与“脚夫”讲价,为“我”垫铺座位,叮嘱添衣盖被小心着凉,步履蹒跚翻过“铁栅栏”为“我”买橘子等场景的描写,刻画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朱自清先生写成《背影》一文距今已经93年,近一个世纪过去了,现在读来依然能感受到父爱的真挚和伟大。我知道,人的情感是会传染的,好的文章会让人在共鸣的同时,寻找到自己的影子,看到似曾相识的某个瞬间。这画面,简单质朴却泪点十足,总在不经意间让你泪流满面。
参加工作几近一年了,时至今日,我还清晰地记得去成都报道时父亲送我的情景。那是一个早晨,阴沉的天空中,雨水不停地落下,路面泥泞湿滑,父亲坚持要送我去车站。他身材瘦小,却常常穿着宽松肥大的衣服,显得很不协调。他将摩托车从屋里挪了出来,快速抓起我的行李箱,左拉右拽,用牵引绳将其固定在后座上。他跨坐在上面,显得十分瘦削。他穿着雨衣,我躲在他的身后,嗖嗖的冷风穿过裤管,掠过发梢,唯有胸前渗出阵阵暖意。
摩托车一路颠簸,一路驰骋。随着路况的变化,发动机不时发出轰轰的声音,像一个年事已高呼吸不畅的老人。父亲没有说话,我也没有说话,也许是分别时要说的话太多,不知道该说哪一句吧,所以两人都选择了沉默,而我习惯性把脸轻轻地贴在父亲的背上,闭上眼,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我依稀记得,每次读书远行,都是父亲亲自接送。不变的摩托车、不变的语调里透着永远不变的温暖。我知道,父亲的背是一种依靠,它结实、宽大,给人以慰藉。只是现如今,他已不再壮硕,日渐消瘦的身躯、弯曲佝偻的背和鬓角溢出的白发无不显现出时间的无情。
到了车站,父亲一边嘱咐我照顾好身体,一边从裤包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10张一块的零钱,因为父亲知道,坐公交需要零钱。我坐上汽车回头向父亲招手,父亲也招手回应,动作显得有点僵硬,却充满柔情。
岁月的车轮在父亲的背上行走,走着走着,露出了咯人的脊梁骨。远远地,看着他的背影被夕阳扯成一道长长的黑色印痕,像在诉说他的一生无法言表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