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27日
行稳致远硕果丰
——中铁六局三年发展综述
文章字数:1,929
  近三年来,中铁六局围绕“行稳致远、奋进争先”的总基调,按照“三至五年发展规划”的整体工作部署,全面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实现了企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生产经营各项主要指标均创建局以来最好成绩。中铁六局新签合同额由2013年的231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436亿元,增幅88.7%,累计完成1098亿元;企业营业额由2013年的202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281亿元,累计完成730亿元;累计实现利润12.1亿元。 
  三年来,中铁六局累计完成桥梁409.7折合公里、隧道87.2成洞公里、公路231折合公里,完成项目247个,促成45项重点工程、106座车站(场)按期开通,在营业线和邻近营业线施工涉及13个铁路局13.6万次,均顺利完成。 
  三年来,中铁六局不断加强公司治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确保公司依法规范有效运行;坚持专业化管理体系,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升管理,开展提质增效、技术创新等活动,推动企业跃上新的发展台阶,圆满实现了“三至五年发展规划”的初步目标。 
  目前,中铁六局按照“六给两要”要求和“集团公司管总、区域经营机构管揽、工程公司管干”的原则,强力推进区域经营建设,构建了新“两层双线”营销格局。六局完成了从大力拓展铁路经营领域,大胆涉足地铁、公路,到今天成功参与城市轻轨、磁悬浮、水利水电、市政、供热、地下管网及PPP项目等建设领域的转变。六局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隧道、桥梁,城市轻轨、地铁,高速公路,市政环保,磁悬浮等各个市场悉心培育,承建了许多重大工程,实现了“区域领域双拓展、规模质量双加强”。六局先后成立了京津冀等7个区域指挥部,完成了25个省(市)办事处和23个处属联系点建设,形成了主次分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开发的立体经营网络,实现了营销体系的整体升级。路外市场屡获突破,任务份额在公司业务中占比保持在50%左右,扭转了长期以来铁路业务“一枝独大”的局面,企业基本形成了基建主营业务突出、相关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经营格局。 
  在项目管理上,中铁六局狠抓源头、过程、收尾三个环节,构建了相应的管理体系,强化了以“局指统管项目为主导、处代局管项目为主体、子分公司管理项目为主责”的集团化生产组织格局,形成了以项目部为主体,以专业化分公司和架子队为两翼的“一体两翼”项目组织模式;严格落实“四个承包制”,大力推行“劳务分包班组管理”的分包管控模式,全面实施了班组长安全质量责任制;加大了现场办公、专项督导、领导包保和施组平推力度,深入开展督导检查活动,确保了重点工程节点工期目标按期兑现;增强稽查力量,全面形成了“全覆盖、深层次、常态化”的安全稽查工作格局,进一步筑牢了安全生产防线;出台了技术交底、方案比选、协作队伍准入、项目过程审计、对口人员培训、内部问责制度等各项规定,实现了对项目管控的多层次与全覆盖。三年间,六局承(参)建的天津动车运用所工程、津秦客运专线跨京哈铁路特大桥等100多个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詹天佑奖、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奖、优秀焊接工程奖、用户满意建筑工程及省部级优质工程。 
  三年来,中铁六局推动企业改革创新发展,全面加快了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步伐,启动了太原、呼和公司和桥隧分公司改革重组工作。公司通过开展专项对接和帮扶指导,从资金、任务、政策、管理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大“精准帮扶”力度,推动困难企业解困,促进了企业均衡发展。公司梳理确定了低效无效和四级及以下的企业,明确了3年时间完成股份公司的压减目标。通过压缩管理层级,公司进一步优化了企业治理结构。中铁六局通过管理创新提升了发展潜力,加快了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企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16年,中铁六局《施工企业战略导向下以“一体两翼”为核心的管理变革》获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施工企业以推动困难单位自立自强为目标的管理变革》被评为中国中铁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多年来,中铁六局站在战略高度,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坚持开展企业文化传统和爱岗敬业思想教育,大力倡导人本管理,确定了以“人为本、和为贵、效为先、正为要”的“四为方针”为核心内容的企业理念,形成了中铁六局先进文化价值体系,进一步凝聚了企业发展合力,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中铁六局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科研费的投入,成立了BIM技术应用中心并推动技术研发和应用工作。公司在长大隧道、盾构施工、高速铁路长轨铺设、无砟轨道、大型箱梁制运架、建筑智能化、电信、通信、管道等关键领域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领先的一流科技成果。三年来,公司先后完成课题5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获股份公司及以上科技进步奖25项;获省部级工法164项,公司成立以来累计293项;新获发明专利52项,累计79项;实用新型专利191项,累计350项;参编国家及行业规范4项,累计16项,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张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