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31日
媒体记者走京新 看西部边疆大发展
京新高速“三走三看”活动步入第三阶段
文章字数:1,159

  内蒙古阿拉善讯 5月20日上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中工网等十余家中央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主流媒体记者,阿拉善盟领导,牧民代表,边防官兵代表,工程参建人员共百余人在中国中铁建设的京新高速公路临白段见证了京新高速“三走三看”之“媒体记者走京新看西部边疆大发展”活动拉开帷幕。
  据了解,“三走三看”活动由阿拉善盟工会、京新高速阿盟段建设管理办公室、中国中铁新闻中心、中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联合主办。其中,“京新家属走京新,看无私奉献好亲人”“沿线牧民走京新,看未来美好新生活”活动已开展完毕。
  京新高速公路是国家“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世界穿越戈壁沙漠最长的高速公路工程。中国中铁施工总承包京新高速临白段(阿盟境内)2标段,主线加连接线长约410公里,线路多处穿越戈壁沙漠无人区,施工条件异常艰苦。公路计划6月30日交工验收。
  中国中铁在建设中,履行央企责任,打造“安全京新、优质京新、速度京新、绿色京新、和谐京新、廉洁京新、党建京新、文化京新、人才京新、品牌京新”等“十个京新”,特别是将京新高速建设成为和谐发展、民心相通之路。项目开工以来,中国中铁各参建单位累计为沿线牧民、政府、边防部队等义务修路80公里;捐建饮水工程200余万元;捐助建筑材料、生活物资等220余万元;协助运输紧急物资数百次;帮助了大量当地人就业。
  记者们在京新高速上驱车近400公里,沿线采访了筑路人和当地牧民,感受了京新高速建设带给阿拉善,乃至西部边疆地区的发展变化。
  线路通过乌力吉苏木(苏木为行政区划单位)段184公里。该苏木党委书记哈斯巴根提供了一组数据。他说,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开工后,苏木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增长,新增商铺50家,石料厂11家;征地草场涉及70户,落实补偿总计1200余万元,为当地牧民再就业提供了创业资金。
  成为京新高速建设者的乌力吉苏木牧民萨仁介绍,过去靠放牧为生,京新高速开工后,她和周边的牧民用征地补偿款购买了卡车拉沙子、拉水泥、拉水,收入一下子就高了。与萨仁同一苏木的牧民马希说,以前收入每年三四万,现在收入翻了三四番。
  临白段2标东端起点在银根苏木,是一片流动沙丘。建设者专门设计流沙治理沙袋固定了沙丘。笔者在采访时看到,网格状的治理带与墨玉般的公路相伴延伸向远方,其间栽种的骆驼刺一丛丛地已经连成了片。
  “京新高速建成通车有可能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后的首条丝路捷报。两年多的时间,中国中铁创造了戈壁沙漠工程奇迹。实践再次证明,中国中铁是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队伍。奇迹的取得,离不开广大建设者、离不开沿线群众的奉献,背后有着许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我们媒体将尽最大努力让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京新!”《人民日报》摄影部副主任雷声代表媒体团成员表示。 (夏天 陈墨 一九) 
  上图为牧民代表向媒体记者敬献哈达。 杨一九 摄